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0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8篇 |
农学 | 118篇 |
基础科学 | 74篇 |
105篇 | |
综合类 | 699篇 |
农作物 | 168篇 |
水产渔业 | 56篇 |
畜牧兽医 | 431篇 |
园艺 | 145篇 |
植物保护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88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不同红锥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红锥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持续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纯林、红锥+湿地松混交林、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红锥+火力楠混交林4种红锥林型人工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红锥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以及变化规律。【结果】4种林型3个土层(0~20、20~40、40~60 cm)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容重(ρb)、含水率(θg)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差异显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林型的SOC、TN、全磷(TP)、θg均表现为逐渐降低,ρb表现为逐渐增大。0~60 cm土层4种林型间SOC、TN、TP、θg、pH值、ρb均差异极显著。其中红锥+米老排混交林土壤SOC、TN、TP、θg和MBC、MBN均最大,pH值和ρb最小;红锥纯林土壤SOC、TN、TP和MBC、MBN均最小,pH值和ρb最大。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MBN与SOC、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SOC、TN、TP与ρ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红锥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且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3.
为分析季节性冻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控制性试验利用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分析了0—10 cm, 10—20 cm, 20—30 cm深度土层各粒径团粒结构变化,以及土壤含水量(SWC),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分形维数D、可蚀性K值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季节性冻融导致大团粒含量减少,小团粒含量增加,土壤结构失调。(2)含水量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3)季节性冻融作用整体上导致MWD,GMD变小,D值与K值变大,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4)当土壤冻融次数在一定范围内STF-One中,WSA有所增加,土壤稳定性有所增强。(5)土壤团聚体WSA,MWD和GMD均与D值和K值呈负相关。(6)在SFT-Ys类型土壤中土壤结构变化,0.5 mm粒级是重要临界点。综上,研究为季节性冻融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为冻土潜在受侵蚀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
从分离的群体中选择合乎需要的单株的有效程序,在任何育种计划中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在黄麻按纤维含量进行选择的地方,这个问题被扩大了。选择应当优先地在作物最适宜的收获期完成。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65.
扬稻系列品种的特点及其在杂交稻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扬稻系列品种同属BG90-2的衍生系,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对野败型、矮败型等不育系无恢复育性的能力,而对红莲型和光敏感核不育系有较强恢复育性的能力。通过杂交转育,也能选育出既对野败、矮败型不育系具有恢复力,又能保持扬稻系列品种优良性状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66.
67.
68.
【目的】分析灵芝属(Ganoderma)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进化,为灵芝属物种分类、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灵芝属真菌15个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 X、MISA、mVISTA、MAFFT、DnaSP、PAML X和IQ-TREE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基因组特征、序列多态性、简单重复序列(SSR)、基因进化和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灵芝属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50603~124588 bp,GC含量为25.4%~27.3%,含有15个保守的蛋白编码基因(PCG)、2个rRNA基因和25~29个tRNA基因。SSR主要由AT构成,单核苷酸重复类型比例最高,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和四核苷酸重复。种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差异较大,非编码区的变异水平高于编码区,nad6、nad3和cob基因编码序列的变异度较高,内含子长度与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15个保守的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主要受纯化选择影响,其中cob、cox1和nad2基因含有正选择位点。基因编码偏好A/T含量高的密码子,27个高频密码子中,13个以A结尾,14个以T结尾。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灵芝属真菌主要分为2个聚类组,其中紫芝、狭长孢灵芝和G.wiiroense聚为一组;喜热灵芝、白肉灵芝和铁杉灵芝聚成一支,与树舌灵芝、梅氏灵芝、四川灵芝和亮盖灵芝构成姊妹类群,共同构成另一组。【结论】灵芝属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发生明显的遗传变异,基因组长度主要与内含子插入和删除有关,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强。 相似文献
69.
菌渣二次栽培草菇过程中基质内碳氮元素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料栽培杏鲍菇后的菌渣再用于栽培草菇,是目前食用菌栽培基质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试验对杏鲍菇栽培前后以及草菇栽培前后的培养料进行取样分析,检测培养料中总碳、总氮、木质素和总糖含量变化。检测结果发现,杏鲍菇栽培过程,培养料含氮量从1.74%提高到1.89%,含碳量从35.83%下降到31.50%,碳氮比显著下降,木质素相对含量从26.61%降低到20.63%;杏鲍菇菌渣堆制过程中,含氮量进一步提高,达到2.21%,含碳量35.29%,碳氮比15.97%,木质素相对含量提升到33.92%;经过栽培草菇,培养料含氮量降低到1.94%,含碳量下降到29.52%,碳氮比15.24%,木质素相对含量下降到24.61%。分析表明,杏鲍菇和草菇均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能有效地提高培养料含氮量,栽培过程中对木质素的分解能力高于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分解。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