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摘 要 本研究选用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对瓜实蝇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3.6?05-3.6?08个/ml 4个浓度中,成虫、幼虫和蛹的最大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24?.55)%、(86.56?.88)%和(80.47?.86)%;其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544?.2846)?05个/ml、(2.9126?.4871)?05个/ml和(3.459?.4735)?05个/ml; 成虫、幼虫和蛹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4.643?.396)d(5.308?.225)d和 (6.139?.524)d。  相似文献   
33.
采用目测、网捕、色板诱集和糖醋液诱捕等方法,对云南省蒙自地区枇杷园越冬代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蒙自枇杷园生态系统内节肢动物包括9目30科 41种,其中植食性昆虫31种,捕食性昆虫7种,中性昆虫3种,分别占整个群落的75.61%、17.07%、7.32%。植食类亚群落的优势度指数与优势集中性指数均最高,节肢动物总群落在数量上主要受植食类亚群落的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34.
以南瓜实蝇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饲料添加法,通过研究阿维菌素不同浓度处理下,南瓜实蝇产卵量、卵孵化率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变化,评价阿维菌素对该虫的不育效果,以期为该虫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南瓜实蝇具有显著的不育效果。不同浓度处理后,南瓜实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显著减少,各浓度不育效果依次为0.10 mg·L~(-1)0.50 mg·L~(-1)1.00 mg·L~(-1)0.05 mg·L~(-1)0.01mg·L~(-1);且单独处理雌成虫不育效果雌雄成虫均处理单独处理雄成虫。各浓度处理南瓜实蝇雌雄成虫GSTs活力均随成虫日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其子代幼虫和蛹的GSTs的活力较对照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阿维菌素对南瓜实蝇具有较好的不育作用,且对该虫子代产生了显著影响,为阿维菌素作为南瓜实蝇不育剂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5.
为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对烟蓟马的毒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采用浸叶法测定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烟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分析亚致死浓度对2龄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素和苦参碱对2龄若虫的毒力相对较高,LC50分别为6.983 mg/L和9.571 mg/L。印楝素、苦参碱和鱼藤酮的亚致死浓度LC40对2龄若虫期和蛹期有显著延长作用,对化蛹率、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印楝素LC40对化蛹率、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为23.64%、17.60%、18.37%和12.54%。说明印楝素和苦参碱对烟蓟马的致毒作用较好,低龄若虫(2龄期前)是防治的最佳时期,除发挥2种药剂的毒力外,还可通过亚致死浓度对存活若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形成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6.
为研究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manaka)的致死效果及对后续虫态发育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采用饲喂法和浸渍法,研究了0.3%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发育、存活及存活幼虫化蛹、羽化和成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印楝素乳油处理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后,其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蛹期、成虫产卵前期,寿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蛹重、产卵期与对照差异显著;成虫单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显著小于对照,产卵抑制率及卵孵化抑制率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印楝素对初孵幼虫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老熟幼虫。  相似文献   
37.
为研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70817菌株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 ( Bezzi )的毒力效果,采用喷雾法和浸渍法以不同密度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70817菌株的分生孢子液处理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 ( Bezzi )的成虫、幼虫和蛹,并分别测定对成虫、幼虫和蛹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最高,为 86.12%,其致死中时间(LT50)为 4.66 d,致死中密度(LCT50)为2.948 5×105 mL-1。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为 88.42%,其LT50为4.47 d, LCT50为2.769 5×105 mL-1。蛹的累积校正死亡率是 83.91%,其LT50为5.16 d,LCT50 为3.155 7×105 mL-1,说明该菌株对番石榴实蝇具有较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致病力。[方法]以采集于蒙自食用菌栽培地的菌袋上的平菇厉眼蕈蚊为试材,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的分生孢子浓度共设5.0×10^4~5.0×10^8个/ml的5个处理浓度,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毒力随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第2天开始出现平菇厉眼蕈蚊成虫死亡,在5.0×10^4~5.0×10^8个/ml的5个浓度处理的成虫死亡率分别为31.92%、45.16%、62.25%、73.03%和79.78%;第4~7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581×10^8、2.451×10^7、4.218×10^6和2.648×10^5个/ml;5.0×10^5~5.0×10^8个/ml浓度下成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随着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缩短,由7.5d缩短到4.8d。[结论]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室内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9.
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棕榈蓟马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用供试菌株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5个浓度处理后8d,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5.85%、51.67%、71.49%、76.93%和84.66%,处理5d、6d、7d和8d后的LC50分别是(2.999±0.017)×107、(2.869±0.041)×106、(3.569±0.053)×105、(8.724±0.094)×104个/mL;在3.0×105~3.0×108个/mL4个浓度下,成虫的LT50值分别为(7.73±0.11)、(5.61±0.16)、(5.04±0.16)、(4.59±0.09)d;用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5个浓度处理后8d,若虫的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6.82%、54.97%、72.63%、78.85%和87.69%,处理5d、6d、7d和8d后的LC50分别为(1.123±0.007)×107、(1.199±0.018)×106、(1.873±0.017)×105、(6.682±0.041)×104个/mL;在3.0×105~3.0×108个/mL4个浓度下,若虫的LT50值分别为(7.15±0.13)、(5.48±0.14)、(4.99±0.23)、(4.32±0.23)d。  相似文献   
40.
橘小实蝇化蛹深度和浸水对蛹期及羽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有效防治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对该虫化蛹深度和浸水对其蛹期和羽化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蛹龄24h浸水时间为12、24、36、48、60、72h和对照(CK)的蛹期分别为11.2、11.9、12.3、12.8、13.5、14.2、10.5d,羽化率分别为84.4%、73、6%、71.0%、74、2%、70.0%、44.8%和97.0%;蛹龄48h浸水后的蛹期分别为11.2、11.5、12.0、12.2、13.0、13.4和10.2d,羽化率分别为96.2%、90.3%、86.6%、81.5%、78.8%、70.9%和100.0%。浸水和土壤高含水量可以使其蛹期延长,每浸水一天,蛹期则延长一天。蛹浸在水中72h造成死亡率增加。橘小实蝇化蛹多集中在土表下2~5cm处,各深度的化蛹率与羽化率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