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5篇
  3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4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木薯叶脂溶性成份进行分析,并测定其对伴生杂草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从木薯叶脂溶性成分中分离出15种化合物,其中鉴定出10种已知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24.60;进一步用木薯叶脂溶性部分对4种受体植物(假臭草、三叶鬼针草、白菜和萝卜)的萌发率、根长和茎长进行生测,研究发现木薯叶脂溶性成分对受体植物的萌发率、根长和茎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表现出浓度效应。与标准受体植物(白菜和萝卜)相比较,木薯叶脂溶性成分对伴生杂草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2.
正3月27日,湖北省孝昌县农机局结对帮扶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白沙镇柳山新村社区五杨村整治村庄环境,开展"三话一会"活动。农机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和该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坐在一条板凳上,面对面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精准扶贫政策,就精准扶贫规划修编征求当地干部群众意见,围绕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商讨  相似文献   
53.
剑麻是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杂草危害给剑麻生产带来严重障碍和损失。为了掌握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剑麻园杂草情况,从而进行科学防控。本研究采取踏查和定块系统调查相结合,全面调查了我国剑麻园杂草种类、分布与危害。结果表明,剑麻园共有杂草49科144属200种,其中禾本科40种,菊科24种,豆科20种,茜草科和莎草科各10种;一年生杂草79种,二年生杂草1种,多年生杂草100种,其它生活周期20种;种子繁殖杂草143种,种子、茎和根茎等繁殖杂草57种;外来杂草68种,本地杂草132种;5级危害的杂草3种(大白茅、铺地黍和香附子),4级危害的杂草7种(牛筋草、短颖马唐、假臭草、阔叶丰花草、加拿大蓬、鬼针草、薇甘菊)。在剑麻园杂草防控方面,提出了"生态优先,以草治草"策略和"不生草的剑麻园不可能是生态剑麻园,只有生良草的剑麻园才可能是生态园"的新观点,并采取剑麻园种草控草、养地、养麻、养畜和驱虫防病的生态化管理技术措施,达到减肥减药、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4.
海南薇甘菊调查监测及其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海南省主要农田、森林、自然保护区等生境及重要港口、旅游区的调查监测,掌握了薇甘菊在海南省的最新分布、危害现状与发生规律,并对其入侵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薇甘菊在海南省海口、文昌、临高、澄迈、五指山、琼海、定安、昌江、东方和屯昌10个市县、约40个乡镇均有发生,面积约1 105.3 hm2。薇甘菊的入侵风险评估值R达2.3,具有高度的入侵风险。薇甘菊已经入侵到海南的橡胶园、香蕉园、甘蔗园和生态林地中,对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对海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潜在威胁,必须采取措施对其严格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55.
外来入侵植物假臭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臭草是我国南方重要外来入侵杂草之一,目前已对农林牧业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并有向北扩散蔓延的趋势。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危害性、化感作用、防除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56.
BTH诱导橡胶树对白粉病的抗性效果和相关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几种抗性诱导剂处理橡胶树古铜期叶片,再接种橡胶树白粉菌,以研究诱导橡胶树对白粉病产生系统性抗性的能力,并测定有效药剂BTH(苯并噻二唑)处理后,诱导间隔期及叶片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用250 mg/L BTH喷施,5 d后接种白粉病,诱导抗性效果最佳,防效达57.8%。用BTH处理并接种病原菌后,POD和PAL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可持续到15 d,并且再次施药,酶活性再次上升。这说明BTH可以诱导橡胶树对白粉病产生系统获得抗性。在生产中,橡胶树白粉病发病前,利用BTH诱导抗病性,并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常规防治,可有效减少橡胶树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57.
以危害木薯生产的病害、虫(螨)害和草害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经过系统整理和有序化存储,构建了图文并茂的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基于Web的木薯有害生物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数据库包括木薯病害、木薯虫(螨)害和木薯草害3个子库,提供子库查询、综合查询、快速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数据库的构建遵循开放、标准化的原则,有利于不断收集和完善木薯有害生物各类信息,并为进一步建设有害生物预警监测、风险评估、远程识别与诊断等信息平台提供支撑数据。  相似文献   
58.
薇甘菊在不同光环境下的生理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薇甘菊在不同光环境下(相对光强100%,25%,10%)的生理生态研究,系统研究了不同遮荫生长下的薇甘菊叶片平均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叶面积和比叶重(SLW)。结果表明:100%相对光强下薇甘菊在12 : 00~14 : 00时表现出短暂的光抑制现象;在高光强下薇甘菊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Pn)、比叶重(SLW)、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来维持其正常生长和避免午间高光强对光合系统的破坏;25%和10% 2个光环境下生长的薇甘菊各测定指标无显著差异,其通过提高叶面积捕捉更多的光能以维持自身的生长。喜光植物薇甘菊能够在不同光环境下正常生长,推测薇甘菊生理和形态在不同光环境下,光系统调节作用和表型可塑性是其较强入侵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9.
以玉米(Zea mays L.)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大田和盆栽试验,通过观测土壤蒸发、土壤含水量和作物蒸腾量,分析作物的水分竞争能力和间作的产量优势,研究间作对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特征与机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与马铃薯在同一时期的蒸腾量差异导致了两作物种植区域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差异;2间作的蒸腾量4 424.07 t·hm-2显著大于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蒸腾量的加权平均值3612.27 t·hm-2(P0.01);3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land equivalent ratio)1(P0.01),说明间作表现了增产优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和马铃薯在同一时期的蒸腾量存在差异,这意味着两作物种植区域的土壤含水量也存在差异(盆栽试验已基本消除土壤蒸发,土壤含水量主要受作物蒸腾影响);2间作的蒸腾量51.79 kg·盆-1显著大于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蒸腾量的加权平均值48.36 kg·盆-1(P=0.011);3作物的种间相对竞争力RC(Relative competitive abilty)1(P0.001),说明玉米在种间水分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4玉米的蒸腾效率5.38 g·kg-1显著大于马铃薯的3.68 g·kg-1(P0.001);5间作的蒸腾效率4.82 g·kg-1显著大于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蒸腾效率的加权平均值4.53 g·kg-1(P0.001);6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1(P=0.001),说明间作表现了增产优势。以上结果说明:玉米和马铃薯在同一时期的蒸腾量差异可以导致它们种植区域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差异,进而使得在间作中,一种作物可以利用另一种作物种植区域的较多土壤水分,所以间作可以提高作物群体蒸腾量;玉米既具有较高的蒸腾效率,又在种间水分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玉米马铃薯间作可以提高作物群体蒸腾效率;蒸腾量和蒸腾效率的协同提高是该间作表现增产优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
对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密度(2 m×2 m、2 m×1.5 m、1.5 m×1.5 m和1 m×1.67 m)的14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2 m×2 m和1.5 m×1.5 m的马尾松林凋落物层蓄积量小于2 m×1.5 m和1 m×1.67 m的马尾松林蓄积量,1 m×1.67 m的马尾松林凋落物层蓄积量最大。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与凋落物层蓄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密度为2 m×2 m和1.5 m×1.5 m的马尾松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大于密度为2 m×1.5 m和1 m×1.67 m的最大持水量;综合水源涵养力则取决于土壤层持水量的大小,4个林型的水源涵养力依次是2 m×2 m〉1.5 m×1.5 m〉2m×1.5 m〉1 m×1.67 m。本研究为马尾松人工林生态功能量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