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31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8 毫秒
7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西北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在保证冬小麦高产稳产基础上兼顾土壤物理性质,明确西北旱地麦田配施定量有机肥的最佳施氮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西北旱区麦田连续5年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施氮量分别为0,75,150,225,300 kg/hm2的5个氮水平,副处理为是否配施有机肥(30 t/hm2)。于2019年6月收获小麦后取0—10,10—20,20—40 cm土层的样品,测定其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能使冬小麦产量显著增加,5年内平均提高13%,且效果最好为N150+M处理。配施有机肥后,供试土壤容重降低,在0—10,10—20,20—40 cm土层施加有机肥较不施有机肥容重分别降低4%,2%和4%。在0—10 cm土层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降低了各处理的土壤饱和导水率,但未达到显著差异。与N0处理相比,N0+M处理下>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10,10—20,20—4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224%,105%,3%。无论是否配施有机肥,0—40 cm土层中土壤团聚体的MWD和GMD值均无明显变化,但整体看来,施氮量为150 kg/hm2对供试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和GMD值更为有利,对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可知,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时,与施用量为30 t/hm2的有机肥配施有利于西北旱地冬小麦增产及土壤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7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有机肥代替化肥对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2 a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监测了果园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的动态变化。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对照(CK)、有机肥(M)、化肥(NPK)、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结果表明:果园年生活周期内CH_4以吸收为主;N_2O排放的高峰均出现在施肥后。各处理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M处理的CH_4累积吸收量最高,为9.95 kg·hm~(-2);MNPK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NPK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气温及硝态氮、铵态氮均为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与NPK处理相比,MNPK处理可显著增加苹果产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增加CH_4吸收量、N_2O排放量和N_2O排放系数,降低综合温室气体排放强度。MNPK处理与NPK处理下单位产量CH_4的累积吸收量分别为0.04 kg·t~(-1)和0.06 kg·t~(-1),单位产量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05 kg·t~(-1)和0.07 kg·t~(-1),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更有利于苹果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3.
蔬菜专用叶面肥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蔬菜专用叶面肥对提高保护地番茄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叶肥处理不仅能明显提高番茄产量,而且能改善其品质,使番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Vc、粗蛋白含量及糖酸比显著提高,有机酸、NO-3-N 含量明显降低。从内在品质、果品产量、生产成本等考虑, 叶肥以稀释1000倍喷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4.
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生理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对两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小偃22(XY22)和小偃6号(XY6)产量和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关键生育期的硝酸还原酶、叶水势、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测定,探讨了其对氮素利用的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子粒产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叶水势、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而施氮后明显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叶水势、叶绿素含量在施N150 kg/hm2时保持在较高水平。两个基因型中,小偃22比小偃6号的生理代谢更加旺盛,施氮加强了这种作用,这可为进一步选育氮高效利用型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
强晓敏  高南  冯晓宇  翟丙年  施卫明 《土壤》2013,45(3):483-488
研究了编码拟南芥14-3-3蛋白的基因grf9导人番茄并超量表达后,转grf9基因番茄在土壤不同供磷条件下的生长和对磷的利用特征.结果发现,在2个供磷水平下,转grf9基因番茄的地上部含磷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且分别提高58.70%和56.68%,磷素累积量较野生型增加88% ~ 90%;同时转grf9基因番茄的地上部干重较野生型增加幅度约20%.高供磷条件下种植转grf9基因番茄的土壤速效磷耗竭程度显著高于种植野生型番茄的土壤,亏缺度增加l5.7%;相应地,高供磷条件下转基因番茄对土壤磷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有显著提高,分别增强达200%和165%.该结果为培育磷高效新品种提供了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
以自主研发的品质改良剂为试材,测定其不同浓度处理对番茄果实产量、果实膨大速率、果实着色率、番茄红素、VC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品质改良剂处理的番茄果实较CK平均提前12 d达到采收标准。品质改良剂1 000倍液处理的产量达到91 380 kg?hm-2,较CK增产15.71%|还原糖、VC和番茄红素含量分别是CK的2.55、2.51倍和1.57倍,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0.06个百分点。表明该品质改良剂可以促进番茄果实膨大与着色,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77.
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在黄土高原南部的红油土上,以陕单16、陕单9号、户单4号、陕资1号、掖单19号、中单2号、豫玉22号、陕单902号、农大108号和户单2000等10个当地常用的夏玉米品种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在低氮(0 kg/hm2)和高氮(240 kg/hm2)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夏玉米品种在子粒灌浆成熟期间干物质累积、转移及分配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夏玉米干物质累积及其转移效率受品种与氮素调控共同影响。不论施氮与否,各器官干物质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施氮能明显提高各器官的干物质量,且其提高幅度因品种不同而明显差异。各个器官的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因品种和施氮量不同而异。不施氮处理下叶和茎转移量最大的是户单2000,转移量分别达到53.2和28.2 g/株,叶转移量最小的是中单2号,茎转移量最小的是陕资1号;施氮后叶转移量最高的是掖单19号,转移量分别达到54.7 g/株,茎转移量最高的是中单2号,转移量为52.4 g/株。不施氮处理下,除豫玉22号和陕资1号外,其它品种子粒干物质中50%以上来自于开花前期储存同化物的再转移;施氮后则所有品种的子粒干物质中50%以上均来自于开花前期储存同化物的再转移。干物质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不施氮处理下穗部(苞叶和穗轴)大多数为负值,施氮后则为正值。对子粒的建成,叶干物质转移量贡献最大,其次为茎,穗部(穗轴和苞叶)最小。总体来说,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率和干物质转移量对粒重的贡献率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大于施氮处理间的差异,施氮后的转移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7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蔬丰”叶肥对芹菜的喷施效果,结果表明:喷施“蔬丰”叶肥对芹菜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及单棵重等都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在3个喷施浓度中,500倍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但如果前期喷300倍,后期喷500倍,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79.
黄土高原不同树龄苹果园土壤水分及硝态氮剖面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黄土高原农田转变为苹果园后土壤水分及硝态氮剖面变化特征,以洛川县为研究区,采集农田(对照)和8,17,25年苹果园共40个0-600 cm剖面土样,分析土壤水分、NO3--N浓度及其储量。结果表明:与农田相比,8年苹果园0-600 cm土壤水分含量及贮水量偏高(旧县镇)或相当(槐柏镇),而NO3--N浓度及其累积量则没有显著差异;17,25年苹果园0-600 cm土层贮水量则显著降低(P<0.05),分别下降150,230 mm,且该差异主要与300 cm以下土层水分变化有关;0-500 cm土层NO3--N浓度随苹果种植年限显著增加,17,25年苹果园0-600 cm土层NO3--N累积量分别为6 830,8 370 kg/hm2,二者显著高于农田(695 kg/hm2)和8年果园(440 kg/hm2)。综合可知,农田转变为苹果园这一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可导致深层土壤水分亏缺(>300 cm)和硝态氮累积,黄土高原大力发展苹果种植过程中应重视蓄水保墒及氮肥减施等措施。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纳米氧化锌的施用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及籽粒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黄土高原潜在缺锌地区进行田间微区试验,使用传统的七水硫酸锌(ZnSO_4·7H_2O)和新型的纳米氧化锌(ZnO NPs)作为锌肥,设置对照(CK)、喷施硫酸锌(FZn)、土施ZnO NPs(SZnO)、喷施ZnO NPs(FZnO)和土喷结合ZnO NPs(SFZnO)五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于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淀粉、可溶性糖和谷蛋白)未造成显著影响。ZnO NPs处理相比CK,在两季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籽粒锌含量。对比硫酸锌处理,FZnO和SFZnO比FZn处理的籽粒锌含量在第一年分别提高了36%和45%,在第二年分别提高了12%和24%。拔节期叶片扫描表明FZn处理与CK的叶片结构没有差异,FZnO处理观察到颗粒表面附着,能谱仪扫描确定FZnO处理的锌含量显著高于FZn处理和CK。五个不同处理结果表明,小麦施用ZnO NPs比施硫酸锌有较显著的增锌效果,不同施用方式以土喷结合处理增锌效果最佳,籽粒锌含量达到37 mg·kg~(-1),单独喷施处理的锌转移吸收效率最高。施用ZnO NPs对小麦生长、籽粒品质以及叶片生理结构没有产生不良影响,ZnO NPs可作为新型锌肥应用于农业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