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3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篇 |
农学 | 30篇 |
基础科学 | 7篇 |
20篇 | |
综合类 | 174篇 |
农作物 | 21篇 |
水产渔业 | 4篇 |
畜牧兽医 | 54篇 |
园艺 | 29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对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0年10月到2004年10月,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4年生苜蓿草地、14年生苜蓿草地、苜蓿-作物轮作农田以及常规耕作农田中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苜蓿草地最高,其次苜蓿-作物轮作系统,而常规耕作农田最低。土壤尿酶活性和土壤蛋白酶活性14年生苜蓿草地显著低于4年生苜蓿草地和苜蓿-作物轮作系统。土壤含水量14年生苜蓿草地显著低于其它处理。长时期苜蓿草地出现的土壤干层严重影响着土壤尿酶和土壤蛋白酶活性,威胁着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常规耕作相比,苜蓿-作物轮作系统不但土壤微生物量较高,而且土壤酶活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302.
太湖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APA)和磷形态的垂向特征及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太湖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富营养程度不同的点位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APA)的垂向变化,并同步测定了相应柱状沉积物中各磷形态的含量,分析了酶活力与各磷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同一湖泊,不同点位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大小不同,酶活力分布与沉积物的污染程度和沉积环境有关,污染程度高、水动力条件差、水体交换能力弱的点位酶活力高。酶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性,最大值出现在湖泊沉积物的最表层,且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酶活力大小与磷形态相关性表明,与碱性磷酸酶活力最具相关性的是总磷(P<0.05),其次是无机磷(P<0.1),其相关性在水动力条件差的点位尤为显著,与总有机磷的相关性在不同点位则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303.
对稻麦秸秆还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与防止秸秆焚烧的一个十分重要途径,同时,秸秆也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多级利用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这是否意味着稻麦秸秆能长期连续全量还田?或秸秆可以全部收集离地?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探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产量和土地持续生产力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对稻麦秸秆最大还田量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基于维持土地生产力的稻麦秸秆最低还田量问题,旨在为稻麦秸秆还田或收集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为维持土壤地力的持续提高,一定量的秸秆还田是必要的;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稻麦有增产作用,可减少农田氮、磷径流损失,并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但麦秸还田会增加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在条件允许下,应避免或减少麦秸还田。 相似文献
304.
305.
钝化剂投加对重污染湖湾围格中水质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池重污染湖湾-福保湾-的现场围格中投加由铝盐、土和钙盐复合的钝化剂,研究围格中水质的日变化:投加钝化剂围格上覆水中总磷(TP)浓度日变化率为67%~90%,明显高于未投钝化剂围格(48%~53%);投加钝化剂围格上覆水中总氮(TN)浓度日下降率为15%~28%,而未投钝化剂围格为-7%~-18%;投加钝化剂围格上覆水中浊度和叶绿素a日均变化率分别为62%和51%,均明显高于未投钝化剂围格浊度的日均变化率(43%)和叶绿素a日均变化率(35%)。综合分析了投加钝化剂对围格上覆水水质和氮形态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钝化剂的重污染围格的上覆水中的pH值和DO值升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体中藻类生物量和有机氮浓度降低,水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06.
甬籼69是宁波市农科院最新育成的高产、中熟早籼稻品种。2007年10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07026)。表现为产量高、熟期适中、株型好、耐肥抗倒、穗粒结构合理、抗性优于嘉育293,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较高,适宜作工业加工和储备用粮。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适宜在我省各地种植。 相似文献
307.
308.
兴国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兴国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09.
采用空间代时间和匀滑技术,通过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对福建省连城县乐东拟单性木兰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人工林栽培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乐东拟单性木兰种群年龄结构似金字塔形,Ⅰ级、Ⅱ级数量较多,在Ⅲ级、Ⅳ级种群出现断层,种群存活率曲线属于DeeveyⅢ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共出现3次死亡高峰,第Ⅱ级、Ⅳ级、Ⅶ级死亡率较高,种群在第Ⅰ级生存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进入第Ⅱ级之后,生存率急剧降低,累积死亡率急剧升高;11年生东拟单性木兰与杉木生长无显著差异,但在后期的培育过程中,应对杉木进行适当修枝或疏伐,以促进东拟单性木兰的生长。 相似文献
310.
为明确浙江省近年育成常规晚粳稻品种(系)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抗性基因的分布情况,利用分子标记检测分析了11个抗稻瘟病基因(Pita、Pib、Pigm、Pikh/Pi54、Pi9、Pi1、Pi2、Pi5、Pit、Pb1、Pikm),2个抗白叶枯基因(Xa21、Xa23)和2个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在61个晚粳稻品种(系)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稻瘟病抗性基因检出率最高的为Pib,分布频率为91.80%,Pikm、Pi2、Pit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8.85%、67.21%、63.93%,Pit、Pi5、Pi9、Pikh/Pi54检出频率分别为34.43%、32.79%、26.23%、24.59%;Pb1、pigm检出率较低,分别为6.56%、1.64%;Pi1基因未检出;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检出率分别为6.56%、11.48%;抗白叶枯基因Xa21、Xa23在61个被检测品种(系)中无分布。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Xa23、Bph14、Bph15导入粳稻中并验证了抗性,结果表明,以上基因均具有较好的抗性。初步明确了浙江省新育成61个常规晚粳稻品种(系)的抗病虫基因分布情况,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将目标抗性基因转移到待改良品种中培育广谱多抗水稻新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