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4篇
  15篇
综合类   138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02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峨眉山采集异叶天南星(Arisema heterophyllum Blume)健康植株,采用平板涂布法从其根、茎、叶各组织分离纯化内生细菌,采用菌饼平板对峙培养法初步筛选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菌株,采用牛津杯法进一步筛选抗性菌株。结果表明,可以从峨眉山异叶天南星根、茎、叶各组织中分离得到26株内生细菌;初筛结果显示,26株内生细菌对MRSA均有抗菌活性,其中平均抑菌圈直径超过12 mm的有12株;复筛结果显示,12株拮抗菌抗MRSA活性稳定,与初筛结果无明显差异,菌株YG009、YJ009抗MRSA活性最强,与其他菌株存在极显著差异,有开发抗MRSA新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82.
细胞穿膜肽是一类能携带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短肽,其穿膜能力不依赖经典的胞吞作用。本研究构建了含有细胞穿膜肽pep-1和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Ⅱ(viral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Ⅱ,vMIP-Ⅱ)的融合表达质粒pET15b-pep-1-vMIP-Ⅱ,并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经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出可溶性的融合蛋白pep-1-vMIP-Ⅱ。通过对IPTG浓度、温度等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在IPTG浓度为0.2mmol/L、28℃下诱导7h可溶性蛋白的表达量相对较高,经Ni-NTA亲和层析,超滤除盐纯化获得高纯度的融合蛋白pep-1-vMIP-Ⅱ,将该蛋白作用于Hela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能够携带目的基因穿透细胞膜。本文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vMIP-Ⅱ的功能和细胞穿膜肽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3.
大熊猫肠道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分离大熊猫粪便样品中大肠杆菌,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进行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从抗生素大类来比较,耐药率依次为:四环素类(55.6%)>青霉素类(26.7%)>磺胺类(18.9%)>喹诺酮类(10%)>头孢类(7.8%)>氨基糖苷类(1.1%)>单环内酰胺类(0)、碳青霉烯类(0)。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达到55.6%;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曲南、亚胺配能及美罗配能等敏感,耐药率为0。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依次是:阿莫西林(26.7%)>磺胺复合物(18.9%)>氨苄西林/舒巴坦(17.8%)>复方新诺明(11.1%)>萘啶酸(10%)>头孢噻吩(7.8%)>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3%)>庆大霉素(2.2%),共产生了33种耐药谱,大部分菌株至少耐1种药物,TET为优势耐药谱(18/90),其次为TET、AML(10/90),多重耐药较普遍(40/90),个别菌株耐药谱达到6种,此研究为大熊猫肠道疾病的合理、科学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中药方剂中提取的多糖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将从中药复方免疫增强剂中提取的多糖、黄酮和苷类灌服家兔后,通过检测心、肝、脾、肺、肾、胸腺重量,红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数,T淋巴细胞含量的变化来观察对正常家兔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糖能显著提高家兔免疫器官重量,增加红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细胞百分率、淋巴细胞百分率、单核细胞百分率和T淋巴细胞百分率;黄酮、苷类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不大。说明多糖对家兔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85.
当归多糖是中草药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调节免疫、影响造血系统、抗病毒、抗肿瘤和抗氧化等多种功能。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和氧自由基(O2^-)均有清除作用。正常情况下自由基的产生和消除保持着动态平衡,任何增强氧化作用和(或)降低抗氧化能力的因素均可打破这一平衡,致氧自由基增加。  相似文献   
86.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党参中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C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为中医常用补气药,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收敛生肌等功效。其主要成分有:多糖、皂甙、生物碱、氨基酸、葡萄糖醛酸及微量元素等。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为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之功效,主要用于脾肺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久泻脱肛等病症。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的3个品种021、018、024进行摘除花朵处理,观察其叶片数、分枝数的变化,测量其叶片长、叶片宽、叶片干质量、光合作用、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探讨摘花对黄秋葵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摘花对不同品种黄秋葵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对018的影响最大,摘花处理叶长和叶宽及光合作用均显著减少,叶片干质量、叶片数和分枝数显著增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和产量均显著增加;024次之,摘花处理叶长、叶片干质量、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及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他没有显著变化;对021的影响最小;除叶黄素含量增加和光合速率降低外,其他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试验旨在以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Ad5)为载体,构建Kozak序列引导的表达兔出血症病毒2型(RHDV2)VP60蛋白的重组腺病毒,为RHDV2新型疫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修饰、合成带有Kozak序列的VP60基因序列,将其与腺病毒穿梭质粒进行重组,转化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构建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并利用酶切与测序对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进行鉴定;采用Ad Max腺病毒包装系统,基于HEK293细胞进行穿梭质粒与腺病毒骨架质粒的定点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Ad5-RHDV2-VP60并感染HEK293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ting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重组腺病毒进行表达验证;利用Reed-Muench方法测定重组腺病毒的病毒滴度。【结果】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酶切鉴定结果可见2条大小分别为3 895和1 752 bp的条带,测序比对结果显示,其与GenBank中公布的相应序列相似性>99%,表明穿梭质粒构建成功。RT-PCR结果可见大小约为515 bp的特异性条带;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大小约为60 ku的VP60...  相似文献   
89.
范彦  姜吉顺  何玮  刘畅  罗燕 《草学》2024,(1):44-51
马棘为豆科木兰属多年生小灌木,具有较高的饲用及生态价值,但自然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低,研发提高马棘种子萌发能力的技术措施,将为马棘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支撑。本试验以2022年收获的马棘种子为试材,进行不同时间的高温(60℃)、液氮及其组合预处理,并开展发芽实验。其中,液氮和高温分别设计了4个种子处理时间,液氮处理的时间分别为0.5、1、2、5min;高温(60℃)处理的时间分别为10、30、60、180min;组合处理包括先高温后液氮处理及先液氮后高温处理两种方式;试验处理有自然萌发条件下的对照(CK)、8个单一处理及32个组合处理,共计41个。种子发芽周期结束后计算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平均萌发时间,并利用隶属函数的方法评价不同处理对马棘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马棘种子自然条件下发芽率为55%,不同时间高温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P>0.05);用液氮处理马棘种子1min后,发芽率可达78.5%,显著高于CK(P<0.05);先高温后液氮组合处理中,高温30min+液氮5min、高温60min+液氮2min两处理发芽率可达80%;先液氮后高温组合处理中,液氮1m...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究益母草碱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炎的抗炎作用。【方法】将60只6~8周龄雌性C57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益母草碱低、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经阴道灌注50μL PBS缓冲液,其余组经阴道灌注50μL LPS(1 mg/mL)建立小鼠子宫内膜炎疾病模型。造模后,益母草碱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7.5、15.0、30.0 mg/kg益母草碱,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5.0 mg/kg地塞米松,每6 h 1次,连续3次。造模24 h后处死小鼠,测定各组小鼠子宫指数;通过HE染色观察子宫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相关炎症因子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子宫指数、子宫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含量与MPO活性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益母草碱能不同程度降低LPS诱导子宫内膜炎小鼠的子宫指数、子宫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