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5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章介绍了锤片式粉碎机的研究现状;基于结构力学和振动理论,运用有限元软件对锤片式粉碎机机座结构静力学和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成果为粉碎机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2.
加工设备是为生产工艺服务的,是合理的生产工艺的具体执行者。随着饲料加工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对饲料加工设备的性能要求也更加严格,这里不仅指传统上的主机设备,如粉碎机、混合机和成型设备等,也包括诸如干燥机、冷却器、稳定(后熟化)器、喷涂机等辅助设备。目前,较为合理和完善的饲料加工工艺流程中都使用了相当齐备的辅助加工设备,这些设备对饲料成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1饲料加工中的冷却设备在我国饲料生产企业中,多数的饲料加工工艺流程采用制粒机来生产颗粒饲料。刚从制粒机生产出来的颗粒,其温度约85℃,水分13%~17%,此时的…  相似文献   
23.
基于叶绿素仪诊断的马铃薯氮肥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介绍叶绿素仪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课题组从2007~2014年采用叶绿素仪进行马铃薯氮素营养状况诊断的研究结果,详细分析了使用叶绿素仪SPAD-502进行马铃薯氮素营养诊断的影响因素,确立了诊断叶位,建立了临界SPAD值的计算方法,阐述了临界SPAD值与诊断时间的关系,筛选了适应于不同马铃薯品种的临界SPAD指数SL4-5,总结集成了应用诊断结果指导马铃薯氮肥管理的技术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垄覆膜滴灌条件下施氮量(N 0、90、180、270、360 kg/hm2)对马铃薯产量、土壤硝态氮积累、氮素平衡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180处理的马铃薯块茎产量最高。马铃薯收获期各处理硝态氮含量为表层土(020cm)最高,且在0120 cm剖面呈现降低的趋势;各处理04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占0120cm土层硝态氮积累总量的47.74%~53.17%。施氮量与马铃薯吸氮量、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氮素表观损失量呈显著正相关,马铃薯吸氮量、硝态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占增加纯氮的37.93%、45.99%和16.08%。马铃薯块茎吸氮量和收获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均以N 90处理最高,分别为67.97%、68.06 kg/kg和154.92 kg/kg。在内蒙古阴山北麓马铃薯主产区,覆膜滴灌施氮量应控制在90~180 kg/hm2。  相似文献   
25.
为检验增施CO2对马铃薯组培苗植株光合特性及微型薯产量的影响,选用马铃薯品种夏坡蒂组培苗为试验材料,于2015年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了两批次试验。结果表明,增加CO2浓度可显著增加植株的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且CO2 750μmol/mol处理>550μmol/mol处理>CK(空气),但增加CO2浓度降低了马铃薯植株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结果还表明,增施CO2增加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个薯重和单株产量,其增幅随CO2量的增加而增加。上述结果充分证明在温室条件下增施CO2对加速马铃薯微型薯的繁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6.
研究利用Microtracers公司(美国)的微量示踪剂检测仪和自行设计的计数系统,作为检测方法来测定混合机中微量残留物。选用不同物料对混合机进行冲洗,结果显示:粒度超过60目的玉米粉冲洗,效果较差,第3批后则起不到冲洗的作用;20~60目玉米粉清洗卧式螺带混合机效果较好,但也需要至少5批才能使残留量降到较低的水平。麦麸对螺带锥形混合机的冲洗效果优于卧式混合机。  相似文献   
27.
组培条件下试管薯生产是解决马铃薯退化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其对加快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规模化生产及推广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从温度,光照,培养基以及外源激素等方面对马铃薯组培苗在试管内结薯的调控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马铃薯试管薯生产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以及下一步针对马铃薯试管薯生产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8.
磷肥种类对石灰性土壤马铃薯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方马铃薯农田多属于石灰性土壤类型,磷肥利用率普遍偏低。不同形态的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不同,进而影响马铃薯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本试验以不施磷肥为对照,研究过磷酸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对马铃薯磷素吸收、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磷含量为15.2 mg·kg-1 的石灰性土壤上,分别单施160 kg·hm-2 过磷酸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马铃薯产量显著增加37.98%~57.81%,其中施用磷酸一铵的增产幅度最大;施用磷酸一铵还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干物质累积量、叶面积指数、磷素累积量、单株产量及商品率;磷酸一铵的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比过磷酸钙、磷酸二铵显著增加了103.13%、84.51%。  相似文献   
29.
饲料交叉污染存在于所有饲料厂中,降低饲料交叉污染是保证饲料安全的关键措施。为某种目的而添加到目标饲料中的药物,在加工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在非目标饲料中,即为药物交叉污染。对交叉污染的度量已引起很大的关注。笔者从饲料加工的角度分析出现药物污染的原因,并提出建议性的改进措施以及交叉污染度量措施。  相似文献   
30.
苗期水分亏缺对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费乌瑞它’和‘克新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在马铃薯苗期设置重度水分亏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35%)、轻度水分亏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0%)和充分灌溉(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5%)3个水分处理,其他时期均充分灌溉,研究了马铃薯苗期不同水分亏缺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品种生育前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随苗期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复水后,从出苗后22 d至收获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一直表现为:轻度水分亏缺>充分灌溉>重度水分亏缺,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后,马铃薯存在明显的复水补偿效应。收获时2品种的块茎产量依次为:轻度水分亏缺>充分灌溉>重度水分亏缺,其中,轻度水分亏缺处理的商品率均高于其他2个处理,而单株结薯数表现为:充分灌溉>轻度水分亏缺>重度水分亏缺,说明适度的水分亏缺通过控制结薯数与增加块茎重量产生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