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建立良好的百蕊草悬浮细胞培养体系,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百蕊草代谢途径获得高次生代谢产物新品种,实现野生资源的替代奠定基础.[方法]以百蕊草愈伤组织为材料,探寻百蕊草悬浮细胞生长与营养消耗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培养液氮和磷的初始投入量及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NH4+/NO3-).[结果]在30 d的培养过程中,悬浮...  相似文献   
12.
不同磷肥施用量对菊花生理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神马、金丝皇菊、野菊3种菊花为材料,以非石灰性土壤为盆栽基质,研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对不同品种菊花的生理生化以及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能促进菊花根的生长及黄酮质量分数增加,但是高质量比的磷肥会抑制菊花的生长和发育,且总黄酮质量分数也有所降低.金丝皇菊最佳磷肥用量为23.25 mg/kg,神马最佳磷肥用量为23.25 mg/kg,野菊最佳磷肥用量为15.50 mg/kg.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影响百蕊草愈伤组织培养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以百蕊草幼嫩枝条和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6-BA、NAA、2,4-D或其组合,碳源以及pH等因素对百蕊草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结果]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碳源对愈伤组织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对愈伤组织诱导生长的培养基最佳组合为MS+6-BA 1 mg/L+NAA 0.15 mg/L+2,4-D 0.1 mg/L,碳源中蔗糖显著促进了百蕊草愈伤组织的增长,以30 g/L的蔗糖为最佳;pH 5.8~6.0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结论]该研究为后续研究百蕊草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4.
以菊花不同外植体为试材,采用离体培养快速繁殖的方法,研究菊花不同外植体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再生的频率。结果表明:菊花不同基因型外植体在含适宜6-BA、NAA等激素的培养基中形成愈伤组织的难易程度不同,愈伤组织诱导形成不定芽的能力强弱也不一样;不同基因型菊花外植体的不定芽诱导率高低排序是花蕾花瓣茎段叶片;对菊花的花蕾、花瓣、茎段和叶片来说最适合的培养基配方是MS+6-BA 2.0mg/L+NAA 0.2mg/L,不同培养基诱导不定芽的能力为花蕾花瓣茎段叶片,其中,菊花花蕾和花瓣的再生能力较强。最合适的生根培养基是1/2MS+NAA 0.2mg/L。该研究成功的建立了菊花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再生途径,并获得了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小麦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的生物合成调控提供依据,以3个抗性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春小麦品种新春24、安农9912和E28为材料,分别测定其花后6、9、12、15、18、21、24、27、30 d籽粒中的抗性淀粉含量,并进行了净遗传增量的估算.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抗性淀粉含量在籽粒灌浆期均呈现双峰曲线变化.新春24籽粒的抗性淀粉含量在花后15d达到第一个累积高峰,而安农9912和E28籽粒的抗性淀粉含量在花后18 d后才达到第一个累积高峰(其中E28的峰值最高),花后30 d安农9912和新春24再次达到第二个累积高峰.通过各时期籽粒抗性淀粉含量净遗传增量的变化可以了解与抗性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和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控制抗性淀粉含量的基因在整个籽粒灌浆时期均有表达,不存在时间上的间断,并且控制抗性淀粉合成的基因在灌浆末期的表达量对成熟籽粒抗性淀粉的含量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茶叶籽水浆发酵微生物种类及其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特性,对发酵5βh的茶叶籽水浆发酵液进行微生物分离与提纯,从中分离纯化出1株菌株。经形态观察、16βS rDNA及pheS基因测序与比对、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sp. Plantarum);命名该菌株为茶叶籽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sp. plantarum JJZ21),菌种保藏号为CCTCC M 2016471。在茶叶籽水浆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茶叶籽乳杆菌的数量在5βh之后逐渐快速增加,至12~15βh之间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逐渐降低,至22βh后,逐渐趋于稳定。伴随茶叶籽乳杆菌数量的增加,发酵液中的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pH均明显下降,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性。茶叶籽乳杆菌通过消耗发酵液中的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等物质,向发酵液中分泌乳酸等酸性有机物,导致发酵液pH逐渐降低,为发酵液中的油脂体上浮以及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发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