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27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8篇
  23篇
综合类   130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1.
四川泸州是我国龙眼晚熟优势产区之一,龙眼果实以晚熟优质闻名于世。针对泸州龙眼产量影响最大的低温冻害,以连续5天以上日平均温度小于5℃的积寒为泸州龙眼冻害指标,根据植株受灾率把冻害分为轻微冻害、中度冻害、严重冻害和极重冻害4个等级,调查分析历年泸州龙眼受灾资料可得到各年份冻害发生等级。再结合对应年份冻害的积寒,通过线性回归计算出泸州龙眼1~4级低温冻害指标分别为12.7℃、17.1℃、36.0℃和62.2℃。通过天气预报,可得出未来泸州龙眼低温冻害发生程度,提前开展泸州龙眼低温冻害最有效的防御方法熏烟法和喷洒化学制剂。  相似文献   
312.
为了明确光周期基因显隐性组成在我国小麦品种中的分布情况,利用小麦光周期基因Ppd-A1、Ppd-B1和Ppd-D1的STS分子标记,对我国180份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供试材料在B1位点均检测为隐性Ppd-B1b。在A1位点,仅有扬麦11品种检测为显性Ppd-A1a(0.6%),其余检测材料均为隐性Ppd-A1b;在D1位点,有5份材料检测为隐性,其余175份材料检测均为显性Ppd-D1a(97.2%)。对所有材料进行基因型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品种主要存在Ppd-A1b/Ppd-B1b/Ppd-D1b、Ppd-A1b/Ppd-B1b/Ppd-D1a和Ppd-A1a/Ppd-B1b/Ppd-D1a几种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品种的光周期不敏感特性主要是Ppd-D1位点的变异,在Ppd-A1、Ppd-B1位点的变异较少。  相似文献   
313.
以乙醇为细胞色素P450 2E1的诱导剂,在CHSE-1细胞中研究了该诱导剂与酶活性之间的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细胞传代后培养48 h,加入含有不同浓度乙醇的新鲜培养基,孵育诱导24 h,之后加入底物苯胺反应30 min。以苯胺的代谢产物4-氨基酚的生成量来反映CYP2E1活性。苯胺浓度为10~16 mmol/L时CYP2E1活性最大,可达(0.152±0.095)nmol.min-1.mg-1,该浓度范围的苯胺适合用于指示CYP2E1的活性。以Gentox模型对诱导的剂量效应进行拟合,得到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曲线,说明乙醇对CHSE-1细胞中CYP2E1有先诱导后抑制作用。拟合方程F(x)=(p0 kx)/(1 〔x/EC50〕nH)参数P0为0.140,nH为2.456,k为0.024,EC50为34.938。CYP2E1酶活性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强,24 h内酶活性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可达(0.446±0.092)nmol/(min.mg),呈典型的酶诱导现象,建立了乙醇对CHSE-1中CYP2E1的诱导模型。  相似文献   
3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为了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增强国民身体素质,保障粮食品质安全,需要大力推进耕地修复以及耕地预防污染工作,现在的耕地防治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推进耕地修复事业需要吸引资本,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需要不断改进耕地修复模式,更需要在修复耕地的同时注重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农民,以此长久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在梳理了耕地污染现状后,分别从资金、法律、农户和耕地修复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当前耕地修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利于今后开展耕地修复项目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15.
在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的全基因组中鉴定出14个高速泳动蛋白(high-mobility group box,HMG-box)的编码基因(PoHMG1~PoHMG14),对其进行特征、结构与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所有的HMGbox转录因子蛋白的三级结构高度相似,相对分子质量为6893.79~60397.29,蛋白PoHMG6、PoHMG11、PoHMG12与PoHMG13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基于糙皮侧耳在菌丝、原基、幼嫩子实体和成熟子实体时期的转录组数据,对筛选到的转录因子基因PoHMG11进行克隆分析并探究其功能及表达特性,发现该基因全长序列1 517 bp,编码489个氨基酸,含有一个HMG-box结构域。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体外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5.5×104的蛋白,该重组蛋白在1 mol·L-1 IPTG、25℃诱导表达6 h时表达量最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糙皮侧耳在菌丝、原基、幼嫩子实体和成熟子实体阶段PoHMG1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发现该基因在成熟糙皮侧耳子实体中的表达量比其他生长发育时期显著...  相似文献   
316.
本研究旨在探究L-苹果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288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额外添加0.40%(T1组)、0.80%(T2组)和1.20%L-苹果酸(T3组)的基础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T1组1~21日龄、22~42日龄和1~42日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 <0.05),22~42日龄和1~42日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T2组22~42日龄ADG显著提高(P<0.05),1~42日龄F/G显著降低(P<0.05)。各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死亡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42日龄时,各试验组半净膛率和腹脂率显著提高(P<0.05),肌肉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同时T1组全净膛率显著提高(P<0.05)。各组之间屠宰率、胸肌率和腿肌率以及肌肉pH45 min、pH24 h、肉色[亮度(L*  相似文献   
317.
为探究嫁接育苗关键技术对瓠瓜嫁接效率和嫁接成活率的影响,本试验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新育成的中棒瓠瓜新品种浙蒲903为接穗,砧西316为砧木,设置不同砧穗播期、嫁接苗龄、嫁接方法、嫁接后愈合条件的试验组合进行浙蒲903嫁接育苗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砧木和接穗播期间隔5 d嫁接苗成活率最高,为96%,根系长势最好,接穗长适中、接穗粗壮;接穗子叶时嫁接成活率最高,为94%,植株矮壮、根系最发达;采用插接法嫁接的瓠瓜苗成活率最高,为96%,接穗长适中、接穗粗最大、根系最发达;温度相同时,LED光照条件下愈合的嫁接苗成活率明显高于黑暗条件下的,其中以温度20~26℃,湿度95%,LED补光的嫁接愈合条件最佳。本结果为瓠瓜嫁接技术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18.
为研究4种蔷薇属植物(毛萼蔷薇、大花香水月季、维西蔷薇、丽江蔷薇)的抗寒性差异,以筛选出耐寒性强的品种,利用低温培养箱进行不同梯度低温(0、-5、-10、-15℃)胁迫处理,测定4种蔷薇属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Pro)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及耐寒相关调控基因HSP90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4种蔷薇属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随低温胁迫加剧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对4种蔷薇属植物HSP90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4种植物中的相对表达量随低温胁迫加剧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其中,毛萼蔷薇在0、-5、-10、-15℃低温胁迫下HSP90基因表达量均最高。表明4种蔷薇属植物的抗寒性存在差异,其中,毛萼蔷薇的抗寒性较好。  相似文献   
319.
基于田间试验,以“科两优9218”为供试品种,研究了不同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与常规分次施肥相比,等氮量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对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无显著差异,但可减少劳动成本,省时省力。减量20%氮肥条件下,控释肥施用效果优于常规一次性基施。与常规施肥U2相比,等氮量下分次施用(穗肥15%)艾萨斯控释肥SRU3增产效果最佳,显著增产19.3%,经济效益增加18.3%,其次是分次施用中化控释肥CRU3,增幅为13.9%,经济效益增加12.4%。本试验条件下,拟推荐分次施用(穗肥15%)80%艾萨斯控释肥为最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320.
东北农牧交错带耕地土壤有机质遥感反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牧交错带是农耕区与草原牧区的过渡带,土壤有机质(SOM)的精确估算与变化监测对碳库估算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东北典型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Landsat 8 OLI影像和ALOS 12.5m DEM为数据源,基于波段反射率、反射率对数、亮度指数与相关地形因子,分别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SR)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和BP神经网络(BPNN)模型,构建农牧交错带SOM多光谱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根据重要性排序,选择Landsat8OLI第4波段的对数、第5波段、第6波段和亮度指数作为输入量,RF和BPNN模型的精度优于MLSR模型。(2)引入高程(E)与坡向变率(SOA)后,3种模型的预测精度提高,BPNN模型精度提高最多,R2提高了0.22,RMSE降低了0.40 g/kg。3种模型最优反演精度由高到低为:BPNN模型(R2=0.82,RMSE=1.4 g/kg)>RF模型(R2=0.71,RMSE=1.9 g/kg)>MLSR模型(R2=0.66,RMSE=8.8 g/kg)。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SOM时空变化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