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篇 |
农学 | 8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1篇 | |
综合类 | 54篇 |
农作物 | 6篇 |
水产渔业 | 5篇 |
畜牧兽医 | 9篇 |
园艺 | 5篇 |
植物保护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华山松、锐齿栎和落叶松4种林分地被物为研究对象,测定 了4种林分地被物在春季防火期林火蔓延指标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及其灭火含水率,在此基础上计 算各林分地被物的水分贮量、潜在能量、能量释放和火强度指标。结果表明:4种林分地被物含水率最小值 分别保持在6.8,8.9,8.4和4.7左右;在一定的范围内,4种地被物含水率与林火蔓延速度之间均呈 密切的指数相关关系,其灭火含水率分别是36.8、36.3、28.3和30.3;华山松和油松两种林分地被物潜 在能量明显高于锐齿栎和落叶松林。临近灭火 相似文献
72.
73.
采用微波技术开展乌龙茶多糖提取工艺研究.选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料水比、微波功率、微波时问、浸提温度等因素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正交试验进一步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四因素对茶多糖得率影响排序为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浸提温度〉料水比: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20W、微波时间40min、浸提温度65℃、料水比1:50,验证试验乌龙茶多糖得率为3.14%。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小立碗藓具有遗传背景清楚、活体观察方便、生活史短、再生能力强等特点,是研究发育的理想模式植物.[方法]应用0.5%的崩溃酶将生长7d的原丝体酶解,得到新鲜原生质体,先过滤再用8%的甘露醇洗涤,在含有为8%的甘露醇的BCDA液体培养基内培养2d和4d.采用新鲜原生质体、再生2d和再生4d的原生质体作材料,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期原生质体的细胞壁再生过程,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细胞壁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培养2d后开始有微纤丝发生,在原生质体培养4d时形成细胞壁结构,细胞开始进行分裂.分析细胞壁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发现在新鲜原生质体中基因表达量最低,原生质体培养2d和培养4d后,基因表达量均比在新鲜原生质体中的表达量高.[结论]小立碗藓原生质体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d微纤丝发生;原生质体培养4d形成完整的细胞壁结构. 相似文献
76.
观赏羽衣甘蓝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观赏价值.研究以羽衣甘蓝的幼茎和嫩叶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幼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 4.0mg/L 2,4-D 0.1mg/L,此配方对嫩叶作为外植体同样适宜,诱导率高达90%以上; 以培养基MS 6-BA 2.0mg/L NAA 0.1 mg/L不定芽分化率最高;在生根阶段以培养基1/2 MS NAA 1.0mg/L生根效果最好, 生根率可达100 %,生根5.5条/株,根系健壮. 相似文献
77.
78.
无籽西瓜的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无籽西瓜快速繁殖技术,以无籽西瓜试管苗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 + NAA 0.1 mg/L,愈伤组织正常且长势较好;以培养基MS +6-BA 2.0 mg/L+ NAA 0.5 mg/L不定芽分化现象出现最早;生根阶段以培养基1/2 MS+IAA 0.2 mg/L生根效果最好, 生根时间短且根系长而粗.该技术可用于无籽西瓜的快速繁殖. 相似文献
79.
以阿克苏河流域作为内陆河典型样例,探究新疆多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及成因,促进地名文化传承和保护.基于区域文化和特色将阿克苏河流域地名文化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类、文化景观类、农垦类、方位类、其他类,通过核密度和标准差椭圆分析各类别地名的分布特征,并选取特色鲜明的3类地名,分析其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和基因图谱.研究发现:农垦类地名占比最高,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自然景观类地名占比其次,受地形、水文因素影响明显;文化景观类地名在绿洲中部较密集,整体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其他各类别地名受不同因素影响呈不同分布特征,其中“吐木”型地名地貌形态指向性明显,渠系型地名随距渠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对应型地名多分布于水系周边,在河流上游沿河分布明显,河流中游沿渠分布明显.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和成因的分析可为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对区域文化脉络、历史沿革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