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41.
一、演变与现状种植制度的演变不但受生态因素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需求、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江苏省棉麦连作两熟正是沿循这一规律而演变的。早在5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大、元麦收后直播棉花的田块。因受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一种植方式棉花产量低而  相似文献   
42.
三种杀菌剂对黄瓜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农用链霉素、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锌对黄瓜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3种杀菌剂对黄瓜根、茎、叶的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黄瓜根、茎中的内生细菌种群比较丰富,而叶片中则较少。3种杀菌剂处理后,黄瓜茎、叶的内生细菌多样性指数减少,根部则有所升高,处理后1~5 d内生细菌的种群变化达到最大,14 d后趋于稳定。T-RFLP分析得出黄瓜根、茎、叶中优势的T RFs片段有222、283、326 bp,可知拟杆菌门,厚壁菌门,α和β变形细菌是优势种群。在叶片中,经杀菌剂处理后有6个T-RFs片段消失(如151、193、203、243、305 bp和326 bp),可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中的一些细菌对杀菌剂比较敏感。[结论] 农用链霉素对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影响最大,苯醚甲环唑次之,代森锌的影响最小。杀菌剂对黄瓜叶片的内生细菌群落作用最为直接。  相似文献   
43.
通过田间试验,对小白菜花叶病寄主生长动态进行了数学分析。结果表明,小白菜生长过程符合一般种群增长动态过程,逻辑斯谛曲线拟合效果很好,即使在利用四点式平均值法估计环境容纳量和线性化方法估计其它两参数的情况下,非线性决定系数多在0.99以上,仅一例为0.97。对全部6次田间试验数据拟合的植株平均叶数m与有效积温ST的关系方程为: m=18.94/[1+exp(2.0676-2.7346×10~(-3)ST)] 群体内各植株叶数的标准差Se与平均叶数m的关系方程为: In(Se)=11.7320m-0.1959m~2+18.09261n(m)-20.59071n~2(m)-30.0681 从小白菜生长时间动态方程的拟合效果来看,利用四点式平均值法估计环境容纳量后再用线性化方法来估计其它生长参数的效果,与麦夸尔特法拟合方程的效果差异很小。这表明在实验数据较完整和样本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可直接利用前一种方法进行逻辑斯谛曲线拟合。  相似文献   
44.
番茄花叶病病株及传毒介体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8年广东省番茄花叶病春,秋两季的大田调查资料,采用各种分布型指数分析了病株的田间分布型和秋季植株传毒有翅蚜介体(Myzus persicae)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番茄花叶病毒株在田间的分布型随时间的延续而变化,病株在流行初期呈随机分布,随后呈聚集分布,到后期则趋于均匀分布;秋季植株有翅蚜介体在田间的分布型以聚集分布为主,结合病株在病害流行前期有明显的聚集分布时期,推断有翅成蚜介体是秋季田疃病害扩展的有效媒介。  相似文献   
45.
植物病害流行生长模型预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植物病害预测的生长模型预测法,即利用较早期的病害发展数据,估计病害流行生长模型的有关参数,然后利用这些参数对病害未来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作出预测。利用花生锈病等九个植病系统(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病害)47组流行数据对生长模型预测法进行了917次应用性检验,并用准确度参数P(P=[1-abs(-X)/X]×100)作为预测准确度标志,平均准确度为86%。  相似文献   
46.
通过查阅植物标本与文献的研究方法,利用ArcGIS软件和中国传统医学地理信息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TCMGIS)分析了山桃仁基源植物山桃[Prunusdaviadiana(Carr.)Franch.]适宜生态因子值范围和适宜栽培种植的区域,得出山桃适宜年平均降水量144~1 693 mm、年平均气温8.3~24.4℃、1月最低气温-26.5℃、7月平均气温11.6~28.0℃、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50.6%~83.0%等10个生态因子值。适宜栽培种植的区域为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陕西、山西、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研究结果对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增加土地利用率、促进生态保护与植被恢复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7.
 选择合适的启动子是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关键性因素,病原菌诱导型启动子的获得将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启动子选择。将大麦β-1,3-葡聚糖酶同工酶GⅢ基因启动子的缺失体片段P3与报告基因gus (β-葡聚糖酸醛苷酶基因)偶联,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PCR结果表明,所获得的10株潮霉素抗性水稻植株均呈PCR阳性;DNA印迹法结果显示,9株含P3/gus的融合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DNA中。GUS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法结果显示,P3缺失体驱动的gus在激发子诱导后,获得了高水平表达。T1代种子的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也表明,激发子可以诱导高水平的P3活性。  相似文献   
48.
生防细菌C-4的特性鉴定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香蕉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74株细菌,其中菌株C-4对香蕉枯萎病菌1号小种和4号小种均有强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分别为81.25%和83.75%。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菌株C-4具有较广的抑菌范围,对番茄枯萎病菌、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胶孢炭疽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根据Biolog系统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C-4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其在YPGA或PDA培养基、32~35℃、pH 7.8~8.0、40~52h培养条件下生长和拮抗作用最为理想。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C-4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效,接种30天后病情指数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49.
利用Signal P、Wo LF PSORT、TMHMM、big-PI Predictor、Target P和Secretome P等软件,对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elonis,FOM)全基因组26 811条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泌蛋白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FOM全基因组编码蛋白中有1 145个经典分泌蛋白,占编码蛋白总数的4.3%;有8 471个非经典分泌蛋白,占编码蛋白总数的31.6%。对经典分泌蛋白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氨基酸长度集中在100~600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集中在17~22个氨基酸。对经典分泌蛋白的功能预测分析表明,有605个分泌蛋白获得了注释,主要涉及糖代谢、转运过程、过氧化氢代谢和生物合成等。对碳水化合物酶类(CAZyme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277个分泌蛋白为CAZymes,占经典分泌蛋白总数的24.2%。  相似文献   
50.
茶白星病不同病情等级下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功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白星病是一种多年来严重为害高海拔茶园的叶部病害,为了突破该病害生物防控的技术瓶颈,明确不同茶白星病病情等级下叶际细菌群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比较分析3个不同发病等级的茶白星病叶片(BCK、B2和B4)中细菌群落组成,结果发现:在门水平上,3个病情等级下优势门均为Acidobacteria (酸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其中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占总数的73.53%~90.25%。相对丰度多样性与茶白星病的发病病情等级呈正相关的为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在属水平上,随着病情等级升高,叶际细菌群落整体OTUs、差异OTUs及其多样性均上升。优势属Methylobacterium(甲醇杆菌属)与Hymenobacter(膜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病情等级呈正相关,而Ralstonia(雷氏菌属)与Stenotrophomonas(寡养单胞菌)则相反,表明茶白星病菌与叶际细菌存在协同作用,细菌群落在3个不同病情等级下存在差异,为进一步研究茶叶叶际微生态防控茶白星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