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篇 |
农学 | 4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2篇 | |
综合类 | 38篇 |
水产渔业 | 15篇 |
畜牧兽医 | 14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3.
新农村建设加快苏州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昆山、吴江两市四镇6个试点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实地调查,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苏州的新农村建设加快了苏州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已逐步形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民主的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其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44.
通过饲养试验、代谢试验、骨灰分含量测定及血清磷浓度测定等方法,测得MCP、DCP、TCP、SP四种不同化学形式的无机磷源在肉雏鸡体内的生物学效价以体增重为指标时分别为100、98、100、89;以磷存留率为指标时分别为100、92、98、78;以骨灰分含量(胫骨灰分和趾骨灰分含量的平均值)为指标时分别为100、93、92、81;以血清磷浓度为指标时分别为100、96、98、90.研究结果还表明,以上述4项指标平均值作为综合依据的四种不同化学形式无机磷源的生物学效价分别为100、95、97、85,说明以MCP作为肉雏鸡日粮的无机磷源利用效果最好,DCP、TCP也是雏鸡较好的磷源,而SP则是不良磷源. 相似文献
45.
以哈尔滨松北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GIS和RS作为技术分析手段,对2004~2012年的TM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处理和分析,利用Fragstats3.3软件对矢量遥感图的分析计算得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聚集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分析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得出以下结论:①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2004年为1.430 5,2012年上升至1.533 2,而研究区的湿地类型并没有发生变化,则表明各种湿地类型所占的比例差异减小,说明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分布呈均衡化趋势增强。②景观均匀度指数由2004年的0.596 5上升到2012年的0.639 4。松北区均匀度指数说明该区均匀度指数较低,不同湿地资源类型分配程度更为均匀,比例结构差距减小。松北区均匀度指数说明该区均匀度指数较低,不同湿地资源类型分配程度更为均匀,比例结构差距减小。③2012年,在整个松北新区湿地景观中,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占总面积68.22%,构成松北新区湿地景观主体。通过对各种指标的分析得出,松北新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主要是人为驱动因子造成的。 相似文献
46.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实地调查,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苏州的新农村建设加快了苏州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已逐步形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民主的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其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47.
48.
1、综述山河农场坐落在嫩江县行政辖区内,场部位于嫩江县与黑河市45公里处,正处于齐黑公路与科洛河的交叉点上。全场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4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9′20″-126°21′00″,北纬49°00′00″—49°29′11″。 相似文献
49.
湖北省不同稻作区域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不同稻作区域钾肥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钾素吸收量以及农田钾素表观平衡的影响,分析不同稻区秸秆还田可替代化学钾肥的用量,为不同区域稻田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在湖北省鄂东丘陵、鄂中丘陵岗地和江汉平原3个区域的19个县(市)布置稻田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研究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钾(NP);(2)施化学钾肥(NPK);(3)施秸秆(NP+S);(4)秸秆还田配施1/2化学钾肥(NP+1/2K+S);(5)秸秆还田配施3/4化学钾肥(NP+3/4K+S);(6)秸秆还田配施全量化学钾肥(NPK+S)。【结果】不同稻作区钾肥和秸秆均能不同程度增加水稻产量和地上部钾素吸收量。与NP处理相比,鄂东丘陵区、鄂中丘陵岗地区和江汉平原区NPK处理水稻分别增产0.36、0.36和1.07 t·hm-2,平均增产率分别为6.4%、5.0%和15.3%;而施秸秆(NP+S)处理水稻分别平均增产0.57、0.49和0.24 t·hm-2,增产率为7.6%、6.9%和4.0%。3个稻作区施化学钾肥(NPK)地上部钾素吸收量平均增加20.1-61.9 kg K2O·hm-2,施秸秆(NP+S)钾素吸收量平均增加8.5-39.1 kg K2O·hm-2,江汉平原区施化学钾肥处理产量和钾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施秸秆处理,而鄂东丘陵区和鄂中丘陵岗地区NP+S与NPK处理的产量和钾素吸收量均没未表现出差异。通过计算土壤-作物系统钾素表观平衡,发现一季水稻收获后土壤钾素均处于亏缺(平均钾素亏缺量为144.3-284.4 kg K2O·hm-2)状态,但秸秆还田处理亏缺量小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在保证水稻产量(即NPK处理产量)时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模型计算出鄂东丘陵区、鄂中丘陵岗地区和江汉平原区的平均钾肥用量分别比目前钾肥推荐用量(60 kg K2O·hm-2)节约化学钾肥66.8%、75.2%和9.7%;参考2013年钾肥和水稻价格,可计算出秸秆还田条件下鄂东丘陵区、鄂中丘陵岗地区和江汉平原区最经济钾肥推荐用量分别比推荐用量节省化学钾肥54.3%、53.5%和36.9%。【结论】湖北省不同稻区均可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减少钾肥投入,不但可以缓解土壤钾素亏缺,而且对农田钾素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加工课桌凳一个暑假挣万元@张业展$河南省虞城县小侯乡政府!邮编476300
@王忠良$河南省虞城县小侯乡政府!邮编47630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