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以大庆地区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添加一定比例秸秆的盐碱土中种植玉米,探讨秸秆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在盐碱土及添加秸秆的盐碱土中盆栽玉米,待三叶期时,测定玉米幼苗叶绿素、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以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阐明秸秆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盐碱土中添加秸秆后,玉米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不显著(P>0.05)。盐碱土中添加秸秆后,玉米幼苗通过改变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调节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降低盐碱伤害。  相似文献   
162.
为了明确哈尔滨地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种子的适宜收获时期,试验以“菁牧2号”白三叶新品种为对象,采用田间观测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不同收获期(初花期后第35,40,45,50,55,60,65,70天)白三叶的花序数、成熟花序数、花序小花数、花序荚果数、荚果种子数、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实际种子产量)、千粒重、发芽率及活力指数等指标的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时期对白三叶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明显,随着收获时期的延长,白三叶的花序数、成熟花序数、花序小花数、花序荚果数、荚果种子数、表现种子产量、实际种子产量、千粒重、发芽率和种子活力指数等基本上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所有指标都是在初花后第60天和65天达到或接近最大值,此时的实际种子产量较高,在34.80~36.91 g/m2之间,发芽率为87.3%~91.8%,并且显著高于前期收获(初花期后第35~55天)。说明在哈尔滨地区,白三叶种子的最佳收获期为初花期后第60~65天。  相似文献   
163.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优质、高产、综合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兴作物。油莎豆可生吃或熟食,也可磨粉用作食用面粉。油莎豆块茎可用来榨油,而剩渣可用来做饲料,其茎叶还可作为绿肥或青饲料利用。因此油莎豆是集粮、油、饲为一体,具有较高综合利用价值的作物。文章主要介绍了油莎豆的优良特性、应用价值及其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并对当前油莎豆种植推广及新品种选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油莎豆|应用价值|组织培养|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4.
松墨天牛和褐梗天牛是松树上两种重要蛀干害虫,及时获取松林天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松林害虫精准防治的重要前提。为此,该研究构建一款基于机器视觉的松林天牛远程智能监测系统。系统主要由诱捕器模块、天牛检测模块和系统Web端三部分组成。诱捕器模块通常放置于松林重点区域来诱捕天牛害虫,并通过摄像头定时采集天牛图像;天牛检测模型部署于边缘端,以深度学习YOLOv5s模型为基础搭建轻量化检测模型,实现边缘端的天牛实时检测统计;检测结果经无线传输在系统Web端进行呈现,实现天牛数据可追溯。试验结果表明,智能监测系统对天牛监测效果良好,模型的准确率为94.4%,召回率为93.6%,IoU阈值为0.5下的平均精度均值(m AP0.5)为96.2%,单张推理耗时为1.40 s,模型大小为9.3 MB;用户可通过系统Web端查看天牛数量变化趋势。该系统可实现诱捕器场景下的天牛远程智能监测,对提高森林害虫防控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