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7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6篇
  15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文旨在研究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对饲料pH、干物质回收率(DMR)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探讨菌种的适宜添加比例。以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不同添加比例为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设计9组发酵模型,35~37℃固态发酵,每12 h检测一次pH,取发酵0 h、24 h、48 h和72 h样品进行还原糖含量和DMR的检测。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内,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比例为2∶2∶2或2∶2∶3,饲料pH较低,发酵进程较快(P0.05);添加比例为2∶2∶2、2∶2∶3或3∶3∶3,饲料发酵后还原糖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发酵72 h,各处理之间饲料DMR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干物质损失平均为6.15%。本试验条件下,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的适宜添加比例为2∶2∶2。  相似文献   
122.
为了弄清玉米全株发酵饲喂生长育肥猪的应用效果以及对养殖效益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45.34±0.56)kg的生长猪(杜×长×大)12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对照组参考NRC(1998)生长育肥猪营养需要供给;试验组分别在试验的1—4周、5—8周和9—12周,用55%、65%和75%发酵全株玉米等量替换对照日粮。结果表明:玉米全株发酵添加到日粮中,改善生长育肥猪的体型外观,去除便秘;与对照组相比,用55%~75%的发酵全株玉米比例替代生长育肥猪日粮,出栏体重降低了13.6%,平均日增重减少22%。湿料基础的进食量增加了63.7%,料重比增加了120.4%,而干物质进食量减少了13.3%。干物质增重比增加了16.4%。试验全期平均用65%发酵全株玉米等量替代对照组全价日粮,成本减少了2.98倍,每头猪增加效益78.9元,增加效益16.86%。玉米全株发酵可以饲喂生长育肥猪,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23.
为进一步验证发酵青绿全株玉米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该试验选取体重相近(33.35±3.89)kg的三元猪(杜×长×大)24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试验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6周);第2阶段(7~15周)。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参考NRC(1998)生长育肥猪营养需要供给;试验组:添加45%发酵青绿全株玉米,使试验组日粮与对照组日粮相比,降低了30%的能量和蛋白。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45%的发酵青绿全株玉米,能够有效改善生长猪的外观;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日增重提高了6.91%,日采食量增加了41.42%,料重比升高了37.82%。在15周的生长育肥猪试验全期,45%的发酵全株玉米饲喂生长育肥猪,每头猪增加效益91.1元。因此,青绿全株玉米发酵可以饲喂生长育肥猪,且能够提高其生产性能,创造更高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揭示大气沉降盐基离子在北亚热带典型森林群落中分配特征及其时空差异性,评价典型森林群落对大气降水的净化能力。[方法]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杭州富阳庙山坞林区毛竹、杉木和青冈林分样地采集大气降水、穿透雨、树干茎流、枯透水和地表径流,对比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森林群落不同层次各水文分量中Na~+、K~+、Ca~(2+)、Mg~(2+)的浓度和通量变化。[结果]研究表明,大气降水中Na~+、K~+、Ca~(2+)、Mg~(2+)的年均浓度分别为0.27、0.36、0.89和0.17 mg·L~(-1),且K~+和Ca~(2+)在生长季浓度高于非生长季;3种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枯落物层对K~+、Ca~(2+)和Mg~(2+)均表现出强烈的淋溶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升降水pH值。林冠层对K~+、Ca~(2+)和Mg~(2+)的淋溶率在生长季偏低,而地表层对4种盐基离子的截留率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间无显著差异;对比地表径流(输出)与大气降水(输入)通量,3种森林群落对4种盐基离子均表现为截留作用,青冈阔叶林对其截留能力最强,截留率超过94.70%。[结论]3种北亚热带典型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枯落物层是林内盐基离子的重要释放源,并缓冲非生长季酸性降水的pH;地表层则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都能有效截留径流水中盐基离子的流失,维持群落内养分循环,并保证森林集水区出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25.
板栗适宜生长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含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土壤,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山地板栗与平原地区板栗相比,果实更加饱满、硕大,经济效益更为明显,但由于山地种植对土壤优化、种子繁殖、林木病虫害防治要求较高,加之山地地形不利于机械耕种与管理,容易形成低产林。基于此,分析了山地板栗低产林常见原因,提出从品种选择、种植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其实生繁殖等方面,构建精细化种植管理体系,以改变过去粗放式管理现状,提高山地板栗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26.
陇南山区春末夏初旱涝指数的确定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春末夏初正值陇南山区玉米播种、出苗关键期,该时段旱涝直接影响着玉米产量的高低。通过分析1963~2003年气象及玉米产量资料,制定衡量陇南春末夏初旱涝特征的旱涝指数;用EOF方法分析陇南春末夏初旱涝状况,时空分布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分片建立春末夏初旱涝均生函数预测模型。由于该旱涝指数考虑到前期旱段、降水量和同期降水量、蒸发量等因子,与玉米产量相关密切。对春末夏初旱涝指数的分析和预报,也就是对玉米产量的分析和预报,它较传统统计方法更全面,更客观。通过2004年业务应用,预报准确率及服务效益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7.
本工艺是在常压下将油脂皂化,再将皂化液转化成油酸铅硬脂酸铅沉淀,用酒精将二者分离,分离后再通过酸化处理生成相应的油酸与硬脂酸的生产,经初步检验,符合工业要求,该工艺方法较目前工业上较常用的生产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8.
以连接在pMD-18T载体上的香蕉条斑病毒(BSV)全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得到了带有GatewayR重组反应接头序列的香蕉条斑病毒ORFⅠ及ORFⅡ基因片段,经过BP、LR重组后,构建成带有目的片段的酵母双杂诱饵质粒pDEST32-O1及pDEST32-O2。将质粒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筛选序列和编码框均正确的重组质粒。将以上2种正确的重组质粒分别与用于构建诱饵质粒的pDEST22空质粒共转化酵母MaV203感受态细胞,利用营养缺陷培养基(SC-Leu-Trp)筛选转化子,并对转化子进行毒性鉴定、自激活鉴定以及3-AT抑制浓度鉴定。结果显示,2种转化子均生长正常,说明所构建的2个重组质粒表达蛋白对酵母无毒性作用,其在特异营养缺陷培养基(SC-Leu-Trp-Ura)中无法生长,不能产生自激活现象,3-AT抑制浓度分别为50、75 mmol/L。以上结果说明所构建的2种诱饵质粒均可用于后续酵母双杂工作,为BSV与宿主的蛋白互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9.
豆粕是饲料工业应用最广泛的植物性蛋白质原料,但由于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降低了豆粕的利用率。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可以去除豆粕抗营养因子,提高豆粕营养价值。该文综述了豆粕抗营养因子种类及作用原理,重点论述了微生物发酵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0.
杂木河冷凉灌区是武威市石羊河流域的主要灌区,由于无水库调蓄和河水流量季节性分布不均,每年春末夏初都有4 000 hm2耕地因不能适时灌溉或缺灌而减产.我们利用地膜覆盖栽培、复种等技术,探索出了该区玉米、冬小麦、大葱两年三熟制栽培技术,一般玉米产量12 000 kg/hm2、产值9 000元/hm2,冬小麦产量6 750kg/hm2、产值7 500元/hm2,大葱产量60t/hm2、产值18 000元/hm2.3种作物产值共计34 500元/hm2,除去地膜、化肥、种子、农药、水费等投入4 500元/hm2,纯收益达30 000元/hm2.该种植模式简单易行,既解决了灌区内无水库调蓄造成冰雪融水、雨季山洪水的浪费,又可因春小麦播种面积的缩小而有效缓解了春小麦春末夏初的"卡脖力"旱,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对促进该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