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1篇
  10篇
综合类   5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植物春化记忆与FLC染色质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化记忆在植物发育开花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拟南芥春化细胞的记忆来源于FLC染色质结构的改变。组蛋白H3在Lys-4的三甲基化和组蛋白的乙酰化作用与FLC的激活表达有关。组蛋白的去乙酰化作用和组蛋白H3在Lys-9和Lys-27上的三甲基化参与FLC的抑制作用。本文对此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2.
生猪养殖场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与运行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厌氧—好氧—混凝沉淀工艺来处理高浓度养猪场废水。结果表明:经过该工艺处理后,原水COD由12 000 mg/L降为98 mg/L,SS浓度由4 500 mg/L降为20 mg/L,NH4+-N由1 160 mg/L降为59 mg/L,去除率分别为99.18%,95.56%和94.91%,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中规定的排放标准。该工艺具有工程造价低、易于管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53.
组培芋苗不同世代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绿杆芋”的茎尖为外植体,经脱毒快繁后将组培芋苗入土种植,作为组培苗第1代(T1),以T1的球茎作繁殖器官于第2年种植入土,作为组培苗第2代(T2).将T1,T2以及普通苗(CK)栽植在温室中,待芋苗抽生侧芽时,测定叶片中游离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过氧化氢酶、叶绿素、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等生理指标.因子分析表明:8个指标被分成了3个主成分;T1,T2,CK在3个主成分上的综合得分分别是-0.448,0.517,-0.069,其大小顺序为T2,CK,T1.同时,测定了不同芋苗产量,T1,T2,CK单株平均产量分别是1.392kg,1.748kg,0.960kg,其大小顺序为T2,T1,CK,且T2显著高于T1和CK.综合评价考虑,组培2代T2要优于组培1代T1和普通苗CK,是大面积推广栽植的种源.  相似文献   
54.
以含耐热β-淀粉酶的大豆品种中黄20为材料,从未成熟大豆子叶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扩增出预计大小的cDNA片段。将该片段克隆至pGEM—T载体,经酶切分析和测序,克隆的β-淀粉酶的基因的cDNA片段长1491bp,与已报道序列只存在个别的碱基差异,同源性达到99%,编码497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预计相对分子质量56KD。酶切片段与经相同酶酶切的表达载体pET-43.1(a)连接,转入大肠杆菌中,并使其高效表达。SDS—PAGE表明,大肠杆菌表达的大豆β-淀粉酶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0KD。  相似文献   
55.
分别用0、2、20、200μmol/L褪黑素处理接种链格孢菌(Altrenaria alternata)的采后冬枣,研究褪黑素对冬枣采后黑斑病的抗病作用.结果显示:褪黑素处理可以抑制病斑直径的扩展,降低冬枣的腐烂指数和失重率,抑制冬枣呼吸速率和相对电导率的上升,使丙二醛(MDA)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此外,褪黑素处理还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以及抗病相关物质(黄酮、总酚、木质素)的含量.上述结果表明,褪黑素可以通过激活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提高抗真菌物质含量来提升冬枣采后抗黑斑病的能力,可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激发子,提高果实对采后病原菌的抗性,从而用于采后果实的腐烂防治.  相似文献   
56.
SCR是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的雄性决定因子。为研究SCR与SRK之间相互作用的核心区段,通过构建结球甘蓝的包含系列不同长度的SCR的cDNA序列的pGBKT7融合载体,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检测SCR与SRK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构建的载体均未出现自激活现象,所获得SCR全长与其相对应SRK胞外域具有相互作用,且相互作用核心编码区位于SCR编码基因的第97~186 bp处。实验结果还显示,此单倍型的SCR信号肽剪切位点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残基对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有干扰作用。以上结论为包括甘蓝在内的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7.
生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生姜长期采用老熟的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不仅繁殖系数低而且容易导致种性的退化,通过生姜的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脱毒脱菌而且可以快速繁殖,有效解决生姜生产中的问题。通过对移栽于不同基质的生姜试管苗生理指标的测定,找出最适的移栽基质,从而为完善生姜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生姜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中,用HgC12(0.1%)消毒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时间为10min;生姜试管苗最适移栽基质为珍珠岩:蛭石=1:1的混合基质。  相似文献   
58.
为获得白皮大蒜组培繁殖体系,以其茎尖为材料,通过BA和NAA不同激素配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BA 0.2mg/L + NAA 0.5mg/L,诱导率达60%;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 +BA 1.0mg/L + NAA 0.1mg/L,丛生芽繁殖系数高达80%。同时,为建立扩繁最佳体系,分别研究了激素、pH、谷氨酸钠三因素对不定芽增殖系数的调节效果,研究表明:添加0.5mg/L的GA3使增值系数提高到13.8;pH5.8最利于不定芽增值;添加10mg/L谷氨酸钠能在多次继代培养中保持较高的增值系数。  相似文献   
59.
采用PCR、RT-PCR以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以甘蓝基因组DNA和柱头cDNA为模板对MLPK基因进行扩增克隆,首次得到长度分别为1 615 bp和1 294 bp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甘蓝MLPK与芜菁MLPK的cDNA序列相似性达98%,前者的内含子数为4个,比后者少了3个;同时,在前者内含子中发现了不同于典型的GU-AG规则的新的序列,即第3、4个内含子5′端碱基是TA、CG,3′端碱基为CAGG、GT,推测甘蓝MLPK的mRNA具有独特的剪切机制。这为甘蓝自交不亲和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60.
甘蓝和油菜中类硫氧还蛋白THL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和RT-PCR方法,对甘蓝和油菜的基因组DNA和柱头总RNA进行扩增,获得了类硫氧还蛋白THL2的DNA和cDNA。序列分析首次表明THL2基因有两个内含子,并且在油菜和甘蓝中的大小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油菜和甘蓝中THL2 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