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1篇 |
基础科学 | 3篇 |
3篇 | |
综合类 | 39篇 |
农作物 | 8篇 |
水产渔业 | 16篇 |
畜牧兽医 | 13篇 |
园艺 | 1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国家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及环境长期变化研究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土壤调查强度逐步增大,土壤样品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因此,亟需相关的标准规范来指导土壤样品的长期保存。在国家标准《土壤质量 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GB/T32722-2016)的基础上,结合“十三五”期间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建设经验,本文对土壤样品保存管理策略、土壤样品保存条件要求和土壤样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我国土壤样品长期标准化保存,以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23.
宁夏小麦遗传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宁夏50年的小麦遗传育种史表明,国内外小麦遗传资源的引进、研究和利用,对宁夏的小麦品种更新换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宁夏小麦主产区即引黄灌区的第一、第二次更新换代的小麦品种分别是从国外引进的小麦优良品种碧玉麦、阿勃。第三次更新换代的小麦品种是斗地一号,其杂交组合是阿勃/碧玉麦。第四次更新换代的小麦品种是宁春4号。其杂交组合是索诺拉64/宏图。而宏图的杂匀组合为阿勃/碧玉麦,是斗地一号的姊妹系。到目前为止,宁夏已审定、认定小麦品种36个。纵观小麦育种史,宁夏小麦育种最有成铲的时期还是在采用了CIMMYT小麦种质材料后,这些材料中含有Rht1、Rht2基因。宁夏墨麦引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4年来,宁夏共引进墨麦资源14000余份,宁夏利用墨资源及其衍生系育成了18个小麦品种(系),累计推广面积6000余万亩。其中,被审定的品种有14个,它们是宁春1号、4号、5号、7号、11号、13号、14号、15号、16号、17号、18号、19号、23号、24号等。这些小麦品种共增产小麦20亿kg。20世纪末,通过11年的不懈努力,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品种引育成功。试验结果表明,冬麦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冬麦在这里不但可以高产、优质,比宁春4号增产20%左右,而且还比春麦早熟20天左右,冬麦收获得后,可以移栽水稻、玉米,复种青贮玉米、大豆、向日葵、蔬菜等作物,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细粮”或“一年多熟”,这一研究成果为宁夏耕作改制昨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宁夏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4.
25.
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北移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冬麦的引进和种植区的北移,促进了宁夏引黄灌区纯春麦区的耕作改制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当地的自然条件适合冬麦的生长,优良的冬麦品种在这里表现高产、优产。冬麦不但可比春麦增产20%-30%,而且可提早成熟20天左右。从而实现了宁夏“一年两熟细粮”制或“一年多熟”制。新的种植制度能充分利用宁夏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本项研究已取得亩产“超吨粮”或“冬麦亩产500kg,蔬菜收入1000元”的结果。新的耕作制可比传统耕作制的单位面积纯收入增加42%-80%,该项研究还通过冬、春麦的正、反交途径,培育出了一大批优异的冬麦品系。 相似文献
26.
27.
28.
小麦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及QTL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综述了小麦抗旱性的鉴定方法和抗旱小麦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对小麦胚芽鞘长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渗透调节、水分利用效率、碳稳定同位素等抗旱性鉴定评价指标和抗旱性产量评价方法、干旱胁迫下特异蛋白代谢及抗旱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对目前小麦抗旱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抗旱性研究仍是农业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在不同的生态区要有所侧重,同时选择与产量相关性高的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应加强干旱胁迫下根系形态结构及生理代谢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抗旱性研究也应从分子水平阐明干旱胁迫引起作物生理生化变化的原因,并借助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抗旱基因重组,进而创制、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旱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