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20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8篇 | |
综合类 | 34篇 |
农作物 | 4篇 |
畜牧兽医 | 3篇 |
园艺 | 9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分析了滨州市1949~2005年小麦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量变化,并运用马尔可夫链对滨州市的小麦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滨州市小麦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且在1949~1980年小麦产量与播种面积和单产量显著相关;1980~2005年小麦产量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特别是大量化肥、机械动力的投入,使得对播种面积的依赖性减小。利用马尔可夫链对2004和2005年小麦产量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这说明运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小麦产量的丰歉状态预报是有效可行的,进而可以用来对未来小麦的产量安全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4.
25.
26.
以实验室自制的30%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和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为对象,初步研究了pH值、温度、水质、研磨时间对农药悬浮剂粒子大小、粒度分布及悬浮率的影响,其中粒子大小、粒度分布分别以中位径和跨距2个指标来反映。结果表明,以上4种因素的变化对30%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和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的中位径影响均很小,但粒度分布和悬浮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pH值的变化,2种体系跨距波动的幅度并不明显,当pH值分别为10、6时,30%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和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的悬浮率较低;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2种悬浮剂的跨距均有所增大,悬浮率均降低;随着水质的改变,跨距差异均不大,悬浮率高低呈蒸馏水>超纯水>自来水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随着研磨时间的延长,跨距均先显著降低随后趋于平缓,悬浮率则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最后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27.
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小麦抗穗发芽的关系及抗穗发芽新品种秦麦3号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更好地选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解决小麦生产中的穗发芽损失问题,以18个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系)为试材,以微喷人工降雨法诱导穗发芽,测定了发芽和未发芽籽粒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酚含量和吸水率,并分析了他们与穗发芽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PO活性、吸水率均与穗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即PPO活性、吸水率越低,穗发芽抗性越强;而酚含量与穗发芽率无相关性。同时,以PPO活性为抗穗发芽能力的筛选指标,从“昌农921×东方红3号”的杂交后代中培育出了高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秦麦3号。 相似文献
28.
为选育强冬性、冬冷年正常成熟的小麦新品种,解决小麦生产上经常出现的冻害及其导致的小麦迟熟问题,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8-2009年度(冬暖年)、2009-2010年度(冬冷年)冬小麦杂种高代材料的枯死度、分蘖节入土深度、抽穗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分蘖节入土深度与越冬死亡率的相关系数为-0.6185,呈极显著差异;枯死度与越冬死亡率的相关系数为0.1635,差异不显著,分蘖节入土深度选择方法优于枯死度选择法,尤其是冬暖年枯死度选择法可靠性较差。冬冷年对小麦抽穗期带来不同程度的滞后,2008-2009年度(冬暖年)与2009-2010年度(冬冷年)比较,2009-2010年度小麦的抽穗期推迟了7天~14天,与冬暖年形成显著的差值。分析表明:其差值越大的材料,温光反应往往越敏感,差值越小,温光反应往往越迟钝。该研究认为利用分蘖节入土深度及冬暖年、冬冷年抽穗期的差值作为选择指标,选育强冬性、温光反应迟钝的小麦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9.
30.
对“普通型日本菜豌豆×半无叶型菜豌豆宝菜2号”后代株系的株高(x1)、分枝数(x2)、糖度(x3)、单株荚数(x4)、双荚率(x5)、单株粒数(x6)、鲜百粒重(x7)、鲜荚产量(y)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性状对鲜荚产量均有直接正向效应,其相对重要性排序为单株粒数>鲜百粒重>单株荚数>分枝数>株高>糖度>双荚率,其中各个农艺性状对鲜荚产量的直接效应中单株粒数最高,鲜百粒重次之。间接效应中单株荚数通过单株粒数对鲜荚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综合各影响因素,在选育半无叶型菜豌豆时应注意各农艺性状指标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