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篇
  27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在早期诊断和确定番茄枯萎病的发生, 本文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幼苗剪根接种不同浓度枯萎病菌后染病植株维管束受害程度和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设4个病原菌梯度处理, B1(104 cfu·mL-1)、B2(106 cfu·mL-1)、B3(107 cfu·mL-1)、B4(108 cfu·mL-1), 以不接病原菌为对照; 分别在接种病原菌后4 d、8 d、12 d、16 d、20 d测定维管束褐变情况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水培条件下, 接种病原菌16 d植株维管束出现褐变, 其受害程度随病原菌接种浓度提高而增大; 维管束中病原菌只在B4处理中有检出。番茄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随接种时间呈先降后升趋势, 12 d开始逐渐上升, 20 d达到最高, 各接菌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 且B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缓慢下降, 12 d后回升, B4则急剧上升;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逐渐上升, 接菌16 d时达到高峰; 随接菌浓度的提高, MDA含量、POD和PPO活性均有所增加, 尤以接菌浓度为108 cfu·mL-1时3种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分别是未接菌植株的13.1倍、12.9倍和1.9倍; 而培养时间对番茄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 对照菌株CAT活性显著高于各接菌处理, 说明CAT活性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没有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 结合番茄茎的维管束褐变现象, 认为番茄叶片中MDA含量、POD和PPO活性可作为早期判断番茄是否感染枯萎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2.
微波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微波辐射原理进行了阐释,并重点详细分析了主要两大微波合成领域——有机合成和无机合成微 波反应的类型和主要合成方法.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微波合成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总结了微波合成的主要优势:热能高,速度快,耗能低,绿色合成,产品性能优良等,展望了微波合成领域的广阔前景.微波合成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快速合成产品阶...  相似文献   
33.
丛枝菌根和根瘤菌双接种对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山西省襄垣县矿区复垦土壤中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三叶草的生长状况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接种丛枝菌根和根瘤菌能显著提高菌根侵染率和土壤中孢子密度,促进三叶草干物质的积累和对氮、磷元素的吸收,促进三叶草对土壤养分的活化,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加速矿区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34.
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高粱新品种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行距及密度对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行距:30、50和60cm,每个行距处理设4个密度:4.5万、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结果表明,行距50cm时,晋糯3号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单穗粒数及产量最高,其次为行距60cm,行距30cm处理最低;相同行距时,密度为13.5万株/hm 2时产量较高,但与密度10.5万株/hm 2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密度为4.5万株/hm 2时晋糯3号单穗粒数是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 2时的1.8~2.0倍,产量为同一行距最高产量的72%~88%,这表明晋糯3号具有较强的群体调节能力。行距50cm结合密度4.5万株/hm 2促进了开花后植物对氮的吸收,开花后植株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是低密度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行距50和60cm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 2时产量较高且没有显著差异,但行距50cm有利于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为此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为行距50cm结合密度10.5万~13.5万株/hm 2。  相似文献   
35.
旱地麦田水肥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用微区隔离遮雨棚法研究结果分析回归得出,氮肥用量、磷肥用量、供水量与冬小麦产量之间关系。固定肥料用量,在试验供水范围内水分和小麦产量呈近似直线关系;固定供水量,施肥量和小麦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氮肥用量和供水量之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磷肥用量与供水量之间交互作用不明显。大田不同降雨年份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增产效果是降雨多>降雨中>降雨少的年份,在蓄墒期、生育期降雨量为355、411和523 mm的低、中、高降雨年份,冬小麦达最高产量时的氮、磷肥用量分别为每hm2施N 64.5 kg、P2O552.5 kg;N 27.5 kg、P2O5105.0 kg和N 192.0 kg、P2O5157.5 kg。  相似文献   
36.
硼对绿豆植株生长发育及矿质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生长室利用水培研究了不同供硼水平对绿豆生长及矿质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硼抑制绿豆生长,对根系的影响比对地上部的影响更大,表现在根冠比变小;供硼水平对植株的矿质营养含量也有明显的影响,缺硼降低了地上部和根系中的P,K,Fe的含量,促进Ca在根系中的积累,但地上部Ca的含量降低;缺硼时有利于Mg在植物体内的累积;硼对Mn的含量影响不大;严重缺硼时地上部Zn含量最高,但供硼正常时,Zn在根系中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7.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施用不同种类、不同用量的有机物料对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番茄植株缓苗期生长缓慢,定植后32 d开始快速生长,定植后115 d,FIF+OM处理植株最高,FIF+OM+S处理植株最低,且二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FIF+OM处理的叶片数最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番茄植株茎的生长主要集中在前期,定植79 d后茎粗基本不再变化,其中,DIF+OM处理最粗,其次是FIF+OM处理。番茄产量呈S型增长曲线,定植后136 d膜下沟灌开始采摘,第158天进入采摘高峰期,膜下滴灌处理滞后1周左右,DIF+OM处理的番茄产量最高,比FIF+OM处理番茄增产19.89%。膜下滴灌处理的水分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远高于膜下沟灌处理,DIF+OM处理的水分生产力最高,达到FIF+OM处理的1.6倍,DIF+HOM+1/2S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达到FIF+OM处理的2.6倍。从经济效益来看,DIF+OM处理产值最高,为32.25万元/hm2,相对净产值为28.42万元/hm2,比FIF+OM处理增加近6万元/hm2。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以过硫酸铵、硫酸锰、硫酸为原料,采用微波加热方法合成刺球形二氧化锰的最佳条件。方法通过一系列平行试验,改变微波频率、微波时间、pH值等,制备出纳米级二氧化锰。结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物进行观察,产物有非常规整的刺球状结构。结论适当升高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增大溶液酸度更有利于二氧化锰刺球的合成。  相似文献   
39.
连作对高粱生长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高粱轮作为对照,研究连作对高粱生长、产量的影响及根区土壤中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高粱连作3年对产量的抑制开始显现。与轮作相比,连作3年高粱的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显著降低,连作4年更为明显;连作4年高粱根系生长也明显受到影响,0~40 cm深度范围内根系的生物量、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仅为轮作的61.5%、84.4%、73.8%。连作4年增加了土壤中可培养真菌数量,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是轮作的1.9、1.3倍,而对细菌和放线菌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连作显著增加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的活性,分别比轮作增加了14.7%、17.2%。由此可见,连作不仅抑制高粱植株的生长,并对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组成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0.
目的 通过重氮化反应、偶联反应、酯化反应和威廉姆逊反应合成新型液晶化合物对正癸基苯甲酸对苯酚基偶氮苯酯.方法 对苯胺进行重氮化后与联苯酚发生偶合反应生成对苯酚基偶氮苯,将产物与对羟基苯甲酸在二环己基碳酰亚胺(DCC)为脱水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得到的产物酯在碱性条件下与1-溴代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