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7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近3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深入了解西藏耕地分布及其变化过程,可以为指导西藏农业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提供参考。本研究以4期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区位指数和土地区域差异模型,对1980-201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30 a西藏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从3 252 km2增加到3 703 km2,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0.27%上升到0.31%,年变化量15.37 km2,年变化率0.46%。2)西藏耕地主要分布在日喀则、拉萨、山南、昌都4个地区,海拔3 800~4 200 m之间,28°~30°N地区,其中拉萨、海拔3 800~4 000 m、28°~29°N是耕地最为集中的地区。3)近30 a西藏耕地相对增加较快的是昌都地区、海拔3 200 m以下和4 200 m以上地区、30°~33°N地带,西藏耕地的变化表现出向高、低海拔地区、纬度较高地区扩展的趋势。近30 a西藏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是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新建青藏铁路施工期土壤侵蚀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寒、干旱、少氧的严酷自然条件,导致了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十分独特、脆弱、对人类扰动极其敏感的自然属性。青藏铁路的建设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沿线地区的水土流失。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分析结果,编制了唐古拉山口至拉萨段铁路两侧50km范围土壤侵蚀现状图。根据铁路沿线水土流失现状和工程建设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对施工期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的变化以及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进行了预测,并据此分析了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相似文献   
23.
西藏高原近50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月气象资料,通过累积距平曲线和M-K检验可以看出,西藏地区平均气温和年降水均呈现1990年前后由偏低期到偏高期的转变,采用气候倾向率及GIS空间插值方法,对比分析了1990年前后两个时段平均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西藏呈现出温度升高、降水增多趋势,气温的高值区不断北扩、西伸,且西部地区增温速率最大,降水量的高值区有向西延伸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藏东高山深谷区气候由冷湿型向暖干型方向发展外,西藏大部分地区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4.
运用RS与GIS技术,以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归一化差值山地植被指数(NDMVI)定量分析了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随坡向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总体上随坡向呈现明显的分异;大青山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的坡向分异随海拔的升高而越明显。垂直分异规律在不同的坡向上不相同:北坡和西北坡在海拔1 400m以上植被覆盖度变化随高度增加而越不明显,1 400m以下则随高度增加而越明显;其它坡向,在1 600~2 000m的海拔高度上,植被覆盖度差异相对更高和更低海拔上的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小;所有坡向在1 200~1 600m的海拔上植被覆盖度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25.
科学识别耕地恢复潜力重点区域,对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为研究区,基于“三调”数据,综合农业生产适宜性、新增耕地恢复潜力、地类集聚连片性与经济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建进出平衡视角下栅格尺度的耕地恢复潜力重点区域识别模型,定量识别耕地恢复潜力重点区域并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汶上县农业生产适宜性较高,适宜性指数为[0.33,0.79],呈现自东向西逐级递减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域差异较明显;耕地恢复潜力类型以工程恢复为主,可恢复地类中林地分布广泛,占比72.89%;地类集聚连片程度整体较好,高、中连片性区域占比达71.85%,呈“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性,分布特征与新增耕地恢复潜力和地类连片性互补。2)结合耕地恢复综合评价,共识别23处耕地恢复潜力重点区域,总面积56.31 km2,分布于县域中部、南部与东西边缘地带,重点区域分布广泛。该模型可用于以平原为主的农业主产区重点区域的识别,可为耕地恢复整治项目筛选、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编制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耕地进出平衡制度的落地、耕地可持续利用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西藏高寒河谷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境胁迫条件下高寒河谷不同类型沙地植被恢复潜力定量评价,是开展青藏高原退化沙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和决策依据。笔者选择河滩流动沙地、河岸流动沙地和山坡流动沙地3种类型试验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类型沙地的植被演替阶段划分和生境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构建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建立了高寒河谷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模型。结合2008-2014年的植被恢复试验结果,验证与探讨了该模型的评价精度与适用性。结果表明,山坡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等级为强,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等级为较强,河岸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等级为较弱。气象条件、地形条件和土壤状况决定了生境胁迫条件下植被恢复具备的先天条件,恢复措施则决定了其具备的后天条件。通过强有力的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措施即可直接提高寒河谷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亦可间接改变土壤状况,从而提升植被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7.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演替的阶段与速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沈渭寿 《林业科学》1999,35(3):103-108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物的演替,可分为3个时期或阶段。第1阶段为飞播植物群落阶段;第2阶段为飞播植物+天然植物或飞播植物+油蒿群落阶段;第3阶段为天然植物群落阶段或油蒿群落阶段。从各阶段所能维持的时间或演替的速度来看,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以后,飞播植物占优势的阶段最大不超过20年,飞播植物群落阶段和飞播植物与油蒿共同占优势的时间最大不超过35年。也就是说,35年以后,天然植物油蒿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而飞播植物仅作为伴生种存在。  相似文献   
28.
[目的]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菟丝子黄酮和多糖的连续提取工艺。[方法]以菟丝子黄酮和多糖为提取对象,利用超声辅助法连续提取菟丝子黄酮和多糖,并通过设计正交试验优化了菟丝子黄酮和多糖超声辅助法连续提取工艺。[结果]试验表明,菟丝子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600 W,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40 min,固液比1∶30 g/ml。菟丝子多糖进行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条件为在提取温度为60℃条件下,超声功率200 W,提取2次,提取时间75 min,料水比1∶35 g/ml。[结论]研究可为菟丝子黄酮和多糖的综合研究开发提供依据,促进菟丝子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9.
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的众多因素中,生态环境变化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引起了各方面的特别关注,为此以Landsat系列数据为信息源,监测了自1975年以来泥石流发生的小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用地现状、动态变化及其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监测结果表明舟曲县城泥石流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与小流域生态环境近期变化的关系不太显著。但是坡耕地的增加、林地的减少增加了泥石流物质累积的速度,增大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居民地建设布局中未能充分考虑到为泥石流预留排泄通道是造成重大灾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
我国自然保护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会导致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潜在边界或关键生境发生迁移或灭失,直接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甚至威胁国家生态安全。根据实地调研材料,文中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影响、风险管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加强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影响监测、风险预警与管控科学研究,构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适应性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管控机制,开展试点示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划定生态红线的新形势下加强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