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篇 |
基础科学 | 3篇 |
1篇 | |
综合类 | 46篇 |
农作物 | 6篇 |
水产渔业 | 18篇 |
畜牧兽医 | 8篇 |
园艺 | 6篇 |
植物保护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合理保护和利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对于研究其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在野外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野生观赏植物约658种,隶属于142科429属。其中,蕨类植物约27科34属47种,裸子植物约4科7属11种,双子叶植物约96科299属454种,单子叶植物约15科89属146种;同时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提出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2.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是四川小麦生产中的两大主要病害。为系统掌握四川小麦品种的遗传差异性及抗病性水平,以大田样品和近10年审定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成株期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115份大田样品和33个审定品种构成的总群体共扩增出38条多态性带,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2~1。大田样品的观察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指数、信息指数、多态性位点数和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1.868 4、1.422 8、0.253 0、0.386 7、33和86.8%,各项参数值均高于审定品种。聚类结果显示,多数审定品种与大田样品同源且出现于多个采样地点。抗性监测结果表明,四川省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明显,对白粉病的抗性丧失不明显。 相似文献
73.
74.
2004年春季,四川盆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和雨量最大的连续性降雨。降雨过程从3月18日一直持续到3月30日;盆地内各地雨日数7~13d不等。气象上评价这次降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四川盆地春旱的一般规律,而这个时段正是大面积小麦抽穗扬花时期。研究表明,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3个暖雨日(气温在15℃以上),或四川盆地气温在13℃或以上遇7个雨日(中间可间隔1d),就可能造成病害大流行。但实际上,2004年四川省小麦赤霉病为中等偏重发生,发病面积29.2万hm2,与常年持平;实际损失仅2.5万t,比大发生的1996、1997年损失减少72%,小麦… 相似文献
75.
76.
77.
四要素配方施肥对梁山慈竹发笋及新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乐山市沐川县钙质紫色土立地条件下,对梁山慈竹开展氮、磷、钾、硅四要素肥料的配方施肥研究,探讨梁山慈竹适宜的施肥配方,为生产上梁山慈竹合理施肥提供依据。采用L_9(3~4)正交设计氮、磷、钾、硅肥料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四种肥料对梁山慈竹竹笋、新竹的肥效排序是硅肥>钾肥,氮肥>磷肥,对梁山慈竹退笋、退笋率的影响效果排序是硅肥>钾肥>磷肥>氮肥。试验处理间梁山慈竹的竹笋、新竹数量差异极显著,退笋数量差异不显著。在钙质紫色土上,梁山慈竹年施肥量的适宜施肥配方为尿素650 g·丛-1+过磷酸钙400 g·丛-1+氯化钾120 g·丛-1+硅钾肥600 g·丛-1。 相似文献
78.
四川地区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小麦条锈病在四川大流行,发生面积,病情指数,实际损失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历史最高水平,四川省既是条锈病的越夏区,又是重要的越冬区,也是春季流行区,大区流行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是越夏区菌源充足,越冬区扩展迅速;二是病菌沿4大河流流域(涪江流域,沱江流域,岷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自北向南扩展;三是越冬区和非越冬区损失并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呈现以下5个特点;一是秋苗发病早,病菌侵染时间长:二是来势猛,波及面宽;三是非常发区为害加重;四是病情严重,危害损失大;五是所有推广品种均发病。2002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呈现上述特点,究其原因有:一是菌源充足;二是品种抗性严重丧失,三是适宜的气候条件;四是一些地方防治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79.
80.
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对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有31对能同时在3种鱼中进行有效扩增,其中均呈单态的有7对,均呈多态的有22对,位点LS19和LS22在施氏鲟中呈多态,在达氏鳇中呈单态。34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96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94bp之间。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6个(HLJSX22,HLJSX23,HLJSX37,HLJSX41,HLJSX48,LS54),将这些位点部分组合,可以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和其杂交子代。同时测定杂交子代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施氏鲟和达氏鳇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根据线粒体母性遗传特性,通过比对序列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杂交子代的母本来源。结果表明,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线粒体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子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