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3篇
林业   27篇
基础科学   1篇
  22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相关分析法对主要造林树种旱冬瓜体内各营养器官的 7种矿 质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元素之间以及植物与立地土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旱冬 瓜不同器官各元素含量有着显著的差异,K、Mg、Fe、Zn、Cu、Mn在叶片中含量最多,C a在树皮中 含量最高;大多数元素在树干中含量最低。旱冬瓜对K、Ca、Mg、Zn、Cu有较强的吸收富 集能力, 对土壤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Mg>Ca>Cu>K>Zn>Mn>Fe,一般叶的富集系数最高。元素间和 元素与立地土壤的相关分析表明,K、Mg、Mn、Fe、 Cu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Ca和Mn之 间的相关 性显著,除Fe元素外,植物体中K、Mg、Mn、Zn、Cu元素含量与土壤中元素含量关系相一 致。  相似文献   
22.
“随机过程及应用”是研究生开展后续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相关工作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是学员由基础课程转入专业课程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通过创新性教学提高研究生专业基础课“随机过程及应用”的授课效果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论文从“课程特点与面临的问题”、“现有教学方法的反思” 和“改进举措” 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着眼需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炼内容,优化课程授课方式”和“教研结合,全面提升教学成效”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3.
柴勇  王建有 《四川草原》2005,(12):25-26
<正>羊茅属牧草是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之一,产量高, 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各种家畜喜食的优良牧草之一。为了给甘肃省高寒牧区生产上提供优良的羊茅属牧草品种,笔者对11份羊茅属牧草进行了引种试验,观察羊茅属牧草在高寒牧区种植的可行性及其适应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长蕊木兰Alcimandra cathcartii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探究长蕊木兰天然更新的状况,更好地对长蕊木兰进行保护。  方法  通过设置样圆对长蕊木兰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长蕊木兰空间格局和更新。  结果  ①长蕊木兰种群内分布型的指标方差(S2)和平均数的比率(m)为4.14,显著大于1.00,表明长蕊木兰种群个体分布不均匀,在调查样圆内幼树的分布是集群型的。②长蕊木兰在8个样圆内的更新数量为67株,更新数量较少。从所更新的长蕊木兰幼苗径级分布来看,幼苗幼树、小树和中树更新比例分别为46.27%、32.83%和20.90%,其更新数量呈金字塔结构,说明长蕊木兰更新数量虽少,但结构相对较为稳定。③长蕊木兰在0°~90°、90°~180°、180°~270°和270°~360°方位角更新株数比例分别为26.86%、19.40%、20.90%和32.84%。各个角度范围内的更新株数有一定差异,但从不同方位角分布株数方差分析来看,在不同方位角上长蕊木兰更新分布株数差异不显著。④长蕊木兰的更新与母树距离具有一定的关系,在0~5、5~10、10~15、15~20、20~25、25~30 m距离范围内,所占的株数比例分别为11.94%、34.33%、23.88%、22.39%、5.97%、1.49%,其更新主要分布在距离母树5~20 m的范围,更新株数比例达80.60%。从离长蕊木兰母树不同距离范围的更新株数方差分析来看,离母树的不同距离范围与长蕊木兰更新分布株数差异显著。  结论  长蕊木兰更新数量较少,范围较窄,种群难以扩大,其种群扩大需要人工促进更新或人工更新。表7参17  相似文献   
25.
云南高黎贡山保山茜天然更新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山茜(Fosbergia shweliensis)为云南特有树种,分布范围窄,数量少.为了对保山茜实施有效的保护,了解保山茜天然更新的状况,以云南高黎贡山南段保山茜较为集中的分布区域为研究区,通过设置样圆对保山茜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保山茜的更新主要在以母树为中心的10 m半径范围内,种群分布格局(S2/m)为130.69,表明保山茜种群个体分布不均匀,幼树的分布是集聚型;(2)保山茜在10个样圆更新幼苗较多,但随着苗木龄级增长,数量急剧减少,长成小树或大树的苗木不多,不同龄级的更新分布株数差异显著(P<0.05);(3)保山茜不同方位角更新株数的分布差异不显著,表明保山茜的更新株数的分布和方位角关系不大;(4)距离母树2 m相似文献   
26.
采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式分布指数K、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m x、丛生指标I、Morisita指数及最近邻体法对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山地雨林的优势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重要值在2.0以上的12种乔木种群中,4种呈聚集分布,8种呈随机分布,没有均匀分布。多数种群呈随机分布的状况表明,该群落已接近于演替的顶极期。各种群为争取更多的环境资源而随机分布在群落中,少数种群呈聚集分布则是由于生境的异质性或其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引起的。在不同发育阶段,岭罗麦、光序肉实树的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过渡,滇南红厚壳则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均呈随机分布。优势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的变化,显示出它们在群落中为争夺有利的生长环境而长期竞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2010年通过对昆阳磷矿山损毁林地不同年度恢复及不同混交模式的林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磷矿山恢复初期,旱冬瓜、藏柏和麻栎3个树种以旱冬瓜生长最为迅速,能快速成林;藏柏次之;麻栎最慢。由1986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恢复的林分物种及多样性指数比较可知,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灌木也逐渐增加;随着林分逐渐郁闭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除受紫茎泽兰生态入侵的影响,草本组成由初期多年生草本过渡为1、2年生草本,向阳性草本过渡为耐阴性草本,种类由多到少,数量由少到多过渡,这一阶段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变化和均匀度变化规律不明显,但随着林分恢复时间的逐渐增加,林下灌草层会逐渐趋向于平衡,达到一个良好的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28.
昆阳磷矿山损毁林地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损毁林地生态破坏严重,植被恢复困难,在生态植被恢复时,需要先进行客土覆土重建植生土壤,再进行人工植被重建;通过研究,提出了磷矿山损毁林地植被恢复技术模式8种,从各参试树种生长状况来看,乔木树种旱冬瓜、藏柏、墨西哥柏、清香木等树种适应性较好,生长迅速;从参试的灌草长势及适应性来看,火棘、车桑子、马桑、苦刺、多花蔷薇、迎春柳、戟叶酸模均较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边坡长势最好的是藏柏、其次是旱冬瓜和云南松,但由于植被恢复的时间较短,植被恢复后得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9.
采用棉籽壳与玉米芯作为原料,以秀珍菇“秀71”与“秀72”为供试菌株,设计3种培养配方调节棉籽壳与玉米芯构成比,使配方1、2、3中棉籽壳占比分别为53.6%、37.2%、24.3%,分别于第1茬、第3茬、第5茬收获,研究秀珍菇对铅、镉的富集规律,为平菇的安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种配方培育出的秀珍菇,子实体中铅与镉的含量均小于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对镉的富集能力大于铅。培养基配方、品种及收获期均能显著影响秀珍菇子实体中重金属含量;吸收铅与镉的能力均随着培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秀72”对铅、镉的富集能力显著高于“秀71”;配方2培育的同一种秀珍菇对铅的富集能力显著高于配方1及配方3,配方3培育的同一种秀珍菇对镉的富集能力显著高于配方1。“秀71”培养基中铅、镉的安全限量范围分别为0.891~3.284mg·kg^-1、0.049~0.052mg·kg^-1;“秀72”培养基中铅、镉的安全限量值范围分别为0.492~2.901 mg·kg^-1、0.039~0.045mg·kg^-1。  相似文献   
30.
【目的】土壤肥力状况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土壤生产力的高低和生态恢复的途径和方向,探讨不同退化次生林土壤肥力状况特征,为实现维持和提高滇西北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土壤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并结合相关方法,对滇西北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采伐云杉、冷杉后自然生长的典型林分土壤pH、有机质,全量及速效氮磷钾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试验区土壤pH值范围为4.55~5.46,呈酸性,随着土壤深度加深,pH值无显著变化;不同退化林分类型和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同一林分类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林分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差异显著,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全钾含量在不同林型之间无明显规律;土壤肥力因子相关分析显示,不同退化林分类型各个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综合反映土壤肥力水平;6种退化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分别为3.06、-2.27、-0.04、-0.13、0.14、-0.75,土壤综合肥力大小为退化高山栎灌丛退化桦木林退化大果红杉林稀疏云杉+冷杉林原始冷杉林退化杜鹃灌丛。【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肥力状况影响差异显著,林分类型差异导致土壤肥力状况各异,其中退化高山栎灌丛土壤综合肥力最好,退化杜鹃灌丛土壤综合肥力最差。可根据不同退化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研究结果建立科学的土壤培肥及林分结构调控体系,为滇西北退化次生林的生态恢复合理配置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