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东南沿海三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东南沿海三省历年农作物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资料,利用最新正态信息扩散计算方法对区域农业干旱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认为东南沿海三省农作物干旱受灾风险大于成灾风险;当农作物干旱受灾风险水平≤7.5%,成灾风险水平≤6%时,东南沿海三省农业干旱受灾和成灾风险概率均表现为:广东福建浙江,当受灾风险水平7.5%时,福建和广东农作物干旱受灾风险概率互有大小,而浙江省相对较小,成灾风险水平6%时,农作物干旱成灾风险概率值表现为:福建广东浙江;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43.
44.
福建省2007-2010年年度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2007-2010年67个县(市)的地面观测资料和福建省各地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福建省近年来的年度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并应用GIS技术和统计推断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省各县(市)年度生态质量良好,各县(市)年度评价值介于0.47~0.67;(2)2007-2010年年度生态质量除2008年与2010年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年度差异显著(P<0.05);(3)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布区域性明显,内陆环境质量优于沿海。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5.
46.
福建枇杷低温害临界温度和综合气候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山区实际观测气温资料和枇杷相应低温受害减产情况调查结果,确定福建枇杷低温受害减产的临界温度为-1.0℃(百叶箱内),并通过对比枇杷主产区所在乡镇自动气象站与市(县)气象观测站的温度资料,进一步确定枇杷低温害的实际临界温度为3.0℃。在此基础上,根据福建省1992-2009年冬季逐日气象资料和枇杷相对气象产量,确定枇杷低温害致灾因子为极端最低气温、≤3.0℃低温害温度累积值、≤3.0℃低温日数之和以及≤3.0℃低温害最大持续日数。利用主成分分析对4个致灾因子进行综合简化,得到枇杷低温害评价的综合气候指标,结合相对气象产量确定指标分级。通过对莆田市资料进行试算,低温害综合气候指标与枇杷相对气象产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对评价福建省枇杷低温受害程度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
48.
福建省粮食产量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福建省1978-2004年66个县(区)的粮食单产资料,通过统计处理得到相对气象产量,并以相对气象产量的变化来表征福建粮食产量气象灾害风险程度。采用歉年平均减产率,歉年减产率变异系数,相对气象产量小于-5%的保证率三个风险指标作为综合风险评估指标,来评估福建粮食单产气象灾害风险。结果表明全省各县综合风险指数介于0.08~0.73之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平潭县、泉州和漳州的大部县市、龙岩和三明的西部县市、宁德市东北部和南平的部分县市,这些区域的台风、暴雨、干旱和寒害等灾害对粮食单产的影响较大;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沿海县市及内陆县市,气象灾害对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相对小些。 相似文献
49.
近日,由农民日报主办的2010年全国农村新闻宣传工作会议暨现代农业建设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各地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新闻宣传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做好农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相似文献
50.
采用样方法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三港、皮坑和挂墩3地14种不同生境140个样方,共获得陆生贝类标本6903号。经鉴定,该区陆生贝类计60种,分属于2亚纲4目18科34属;其中有新种1个(蛹形弯螺Sinoennea pupoidea sp.nov.),国内新记录种2个,福建省新记录种33个。区系成分主要为东洋界成分,伴随少量古北界渗透,涵盖了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北区、东北区和少量广布种。经多样性分析,在不同生境中陆生贝类物种组成及科、属的变化趋势相似,以森林生境中最高,其中又以三港森林的物种总数最多;村庄和农田生境中物种数最少,组成也最单一;灌丛、竹林、茶园生境中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居中;丰富度dMA、香农-威纳指数H'、均匀度Jsw和单纯度P 4个多样性测度指数中,dMA和H'的变化规律相似,且变化范围较大,均以森林生境为最高,村庄、农田生境最低,显示出森林为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程度最高的生境;Jsw指数各生境中变化起伏不大;P和H'2个指数呈相反变化,但二者反映的结果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