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2.
53.
54.
55.
以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为试材,以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2种菌草、木屑和棉籽壳为主要原料栽培真姬菇,研究真姬菇菌丝胞外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淀粉酶、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在其生长发育阶段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培养料中,真姬菇菌丝分泌的木质素酶类(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大值都在菌丝后熟阶段,而非木质素酶活性最大值则都在菌丝生殖阶段;不同培养料中真姬菇菌丝分泌的同种胞外酶,其活性在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在变化趋势上,木质素酶类的活性趋势差异在菌丝体后熟阶段,非木质素酶类基本相似。由此说明真姬菇胞外酶活性与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并且呈现阶段性变化;真姬菇胞外木质素酶类的活性及变化趋势,与其菌丝生长阶段和培养料的组成有关,非木质素酶类活性的变化趋势由真姬菇生长阶段决定,培养料的不同仅对其活性大小有影响。 相似文献
56.
以一株巴布亚新几内亚野生香菇为试材,采用ITS、LSU和SSU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探究其菌丝生物学特性.以期明确其分类学地位以及为砖红小香菇Lentinula lateritia的人工栽培和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该野生香菇的ITS序列长度为725 bp,LSU序列长度为934 bp,SSU序列长度为1100 bp,均与砖红小香菇相似度最高,鉴定该菌株为砖红小香菇Lentinula lateriti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野生香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pH为4.0,最适生长温度25℃. 相似文献
57.
为探明莱竹、芦竹、巨菌草、象草、稗草等5种菌草苗期的抗盐能力,分别以0(CK)、50、100、150、200、250 mmol.L-1NaCl处理模拟盐胁迫,测定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及恢复试验后植株的死亡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升高,5种菌草植株的死亡率、细胞膜透性呈升高的趋势;稗草、巨菌草、象草的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MD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莱竹、芦竹的SOD、POD、CAT活性,MDA含量呈升高的趋势;稗草、莱竹、象草、巨菌草、芦竹的半致死NaCl胁迫浓度分别为132.6、129.8、105.9、114.9、164.1 mmol.L-1,其生理指标平均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58、0.43、0.94、0.06、0.02,5种菌草抗盐能力的强弱为:芦竹>稗草>莱竹>巨菌草>象草. 相似文献
59.
以菌草灵芝菌糟为试材,采用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等测定了提取物的粗多糖、三萜类物质、氨基酸等成分含量,并在实验室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其粗多糖进行提取,研究了不同的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菌糟多糖得率的影响,获得最优化的提取条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中试生产工艺。结果表明: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中主要成分粗多糖含量为24.16%,三萜类物质含量为0.82%,氨基酸总量为6.50%;实验室菌草灵芝菌糟粗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 g·mL~(-1),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4 h,提取次数3次,在最佳条件下,菌草灵芝多糖得率为4.45%;确定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中试提取条件为提取次数3次,第1次料液比1∶10 g·mL~(-1),加热至100℃后保持2 h,第2次料液比1∶8 g·mL~(-1),加热至100℃后保持2 h;第3次料液比1∶6 g·mL~(-1),加热至100℃后保持1.5 h,平均提取得率为20.03%。 相似文献
60.
水域生态牧场从水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高度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通性,是拓展渔业空间、推动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场景。为了实现我国渔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将共同驱动水域生态牧场的模式创新和产业发展。本文详述了水域生态牧场建设的必要性、发展理念和应对策略,阐述了数字赋能从关键技术、无人装备和智能管理三方面助力水域生态牧场的体系化、数字化建设,提出了四场联动、陆海贯通、牧养互动和业态融合的发展模式,以期为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科学、规范建设水域生态牧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