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1篇
农学   35篇
  11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植物根结线虫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RFLP、RAPD和SCAR、rDNA-ITS-PCR、AFLP等几方面概述了分子技术在植物根结线虫鉴定中的应用现状。分子技术用于检测植物根结线虫种间和种内群体间在DNA水平上的根本差异,为根结线虫的鉴定提供快速、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42.
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不同菌株的营养生长和产毒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帮菌系(ABW)与青帮菌系(ABG)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同一菌系菌株间差异不显著,其中ABW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20~22℃、pH4、光照12h/d、间歇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6、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10%)为C源。ABG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13~15℃、pH4、光照12h/d、全天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4、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5%)为C源。研究还发现,相同条件下ABG的菌丝生长速度均大于ABW,而产毒量却较为复杂。青帮品种比白帮品种白菜更易感染白菜黑斑病菌。此外,白菜黑斑病菌生长后的改良Fries培养基pH值均有变小的趋势,而且随着菌丝生长量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3.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7 ISSR分子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ISSR(内部简单重复序列)技术对Thatcher及20个以Thatcher为轮回亲本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抗叶锈病(Pucciniareconcita f.sp.tritici)近等基因系(NILs)进行分析,发现1个与Lr37基因连锁的ISSR标记.经过多次重复发现,在100个ISSR引物(UBC801-UBC900)中有2个引物UBC812和UBC848在小麦抗叶锈基因Lr37近等基因系间表现多态性.当用这2个引物对已知含Lr37基因的3个抗病材料及其它不含Lr37基因的感病材料进行检测时,多态性标记UBC812-1200可以从3个含Lr37基因的抗病材料中检测到1条1 200bp的多态性带,而在其它感病材料中,均未出现.进一步用UBC812和UBC848对128株(Thatcher× Lr37/6*Thatcher)F2分离群体进行分析,发现标记UBC812-1200与Lr37基因共分离,可作为该基因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4.
45.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具有优良的抗病特性,是改良普通小麦的宝贵遗传资源,是基因改良和培育高产、优质和高抗病性小麦的基础。为此,主要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等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简述,阐述了利用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进行小麦主要病害的抗病性鉴定研究进展,包括苗期及成株期鉴定、温室及田间试验、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等,指出了小麦近缘野生植物与普通小麦直接或间接杂交转移优异基因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6.
 【目的】在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中寻找新的抗叶锈病基因,为抗病育种提供新种质。【方法】本研究对抗小麦叶锈病的粗山羊草Y192和感小麦叶锈病的Y2272进行杂交,通过F2代抗叶锈性分离情况确定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数量,应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筛选D染色体上与抗叶锈性相关的SSR标记,用MapChart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分子辅助鉴定和抗叶锈表型分析推测Y192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结果】在接菌04-5-192(THNT)的杂交后代中F1代表现抗病,F2代表现3:1的抗感分离,表明该基因为一个显性抗病基因,将该抗病基因暂命名为LrY192。筛选到的3个SSR标记Wmc245、Xgwm296和Xgwm261与该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1、18.9和26.2 cM。根据连锁标记在小麦微卫星图谱的位置,LrY192被定位在2D染色体上。【结论】综合分析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及抗病特性,认为LrY192是一个新的抗小麦叶锈基因,获得的SSR标记Wmc245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47.
小麦基因组SRAP扩增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对影响SRAP扩增结果的各种因素包括DNA、引物、dNTPMixture、TaqDNA聚合酶的浓度及变性、复性、延伸的时间及温度进行了摸索。获得了能够稳定扩增小麦基因组的体系:20μL体系中DNA25ng,dNTP188mmol/L,TaqDNA聚合酶0 75U,引物25ng。扩增程序为:94℃1min,37℃1min,72℃10sec,5个循环;94℃1min,50℃1min,72℃10sec,35个循环;72℃1min。  相似文献   
48.
小麦基因组SSR体系及反应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小麦叶锈病抗病亲本TcLr45和感病亲本Thatcher为材料,探索影响SSR扩增结果的各因素(模板DNA、dNTP、引物、Taq酶)的最佳用量及不同引物的退火温度。结果表明:dNTP对扩增影响较大,Taq酶浓度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时表现对扩增有一定影响,每对引物都有其扩增适合的退火温度。确立了适合小麦SSR分子标记研究的优化体系。最终确定总反应体系为25μL,其中模板DNA 20~50 ngd、NTP 240μmol/L、引物各0.2μmol/L、Taq酶1.5 U。  相似文献   
49.
CIMMYT小麦品种Saar的叶锈成株抗性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小麦品种Saar由CIMMYT育成,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对小麦叶锈、条锈和白粉病均表现出很高的成株抗性,发掘其成株抗叶锈QTL对于选育持久抗锈品种有重要作用。【方法】以Avocet与Saar杂交的109个F6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利用142个SSR标记和209 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构建连锁图,对Saar和Avocet的成株抗性进行QTL分析。试验材料于2006-2007年度种植在河北保定和河南新乡两个试验点,调查各个家系对叶锈病的成株抗性。【结果】由351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覆盖小麦21个连锁群,全长3 083 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叶锈成株抗性的QTL分析,在1BL、2DS、5BL、6AL和7DS染色体上发现了5个抗叶锈病QTL,分别解释4.5%~6.4%、12.2%~12.5%、4.9%~11.2%、4.9%~7.8%和14.0%~67.6%的表型变异。【结论】叶锈成株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发掘,将为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0.
旨在探索小麦叶锈菌寄主体外萌发的适宜载体及温度,并为小麦叶锈菌的孢子萌发阶段RNA转录组分析提供优良的试验材料。采用高湿度黑暗培养法,以新鲜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FHJT的夏孢子为供试材料,测试不同载体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在所测最适温度20℃下,以6种不同材料为培养载体,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的芽管生长率和芽管生长长度均有显著差异,在无纺布上的夏孢子的芽管长度最长达到465.85μm,微孔滤膜上的夏孢子芽管伸长速度最快,而在这6种材料上夏孢子12 h的萌发率基本相同。微孔滤膜更利于萌发孢子的收集,因此,微孔滤膜是最适宜的萌发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