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8篇
畜牧兽医   76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型牧草返青期土壤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为样点,对土壤有机质、K2SO4浸提碳和微生物量碳(氯仿熏蒸浸提法)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有机质介于82.3~207.2 g·kg-1,植被类型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K2SO4浸提碳介于23.61~138.81 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0.03%~0.06%和9.97%~18.46%;灌丛草地中,高山柳草地显著低于杜鹃草地(P<0.05);草本草地中,珠芽蓼草地、沼泽草地和嵩草草地显著高于禾草草地(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介于156.19~1 182.84mg·kg-1,上层显著高于下层(P<0.05),除2005年沼泽草地外草本草地与灌丛草地间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率介于0.19%~0.48%,禾草草地最低(0.19%),金露梅灌丛草地最高(0.48%),除珠芽蓼草地和沼泽草地外均为上层高于下层;且除禾草草地和嵩草草地外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K2SO4浸提碳在灌丛草地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草本草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微生物量氮、磷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及其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率在草地型闻和土层间差异明显,且与土壤有机质、K2SO4浸提碳、全氮和速效磷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2.
分泌吲哚乙酸洽草内生细菌的筛选及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离的31株洽草内生细菌中筛选出3株具有较强的IAA分泌功能的内生细菌QS3,QG3和QS15,用其稀释过的培养液对苜蓿、红三叶、燕麦、黑麦草浸种,测定了供试牧草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胚根长度等指标,发现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平均提高了5%~15%,胚根长度较对照也均增加,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3.
王艳  陈秀蓉  杨成德 《植物保护》2013,39(4):116-118
对2004年以来甘肃省百合科、苋科、木犀科、大戟科、桔梗科药用植物链格孢属引起的病害进行了鉴定,结果如下:芍药叶斑病病原为细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Fr.)Keissler],青葙叶斑病病原为青葙链格孢[A.ce-losiae (Tassi)O.Sǎvul],连翘灰斑病病原为A.forsythiae Harter,引起连翘灰斑病、甘遂褐斑病病原为甘遂链格孢(A.kansuiae T.Y.Zhang&.Z.Zhang),沙参黑斑病的病原为茄链格孢[A.solani(Ellis et Martin)Sorauer].  相似文献   
64.
对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生物学特性及不同碳、氮源的利用能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炭疽病菌菌丝在5~4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分生孢子在25℃时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在液态水中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相对湿度,pH6.7时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pH条件(P<0.05);薯块浸提液中萌发率显著高于马铃薯根、茎、叶和土壤浸提液(P<0.05);分生孢子萌发对光不敏感,在有无光照条件下都能萌发,且差异不显著.除D-阿拉伯糖和氯醛糖外在其他碳源培养基上菌落直径显著高于对照(P<0.05);硝酸铵对该菌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而碳酸铵、L-谷氨酸、尿素、大豆蛋白胨、L-组氨酸、L-精氨酸、亮氨酸、蛋白胨和甘氨酸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不同培养基对该菌生长影响不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慢,且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有差异.  相似文献   
65.
为了明确引起甘蓝花叶病的病毒种类,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查找甘蓝样品中的病毒序列,发现存在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蚕豆萎蔫病毒2(broad bean wilt virus2,BBWV2)、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BrYV)等5种病毒。采用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样品检测到BrYV、TuMV和CMV共3种病毒。对获得的BrYV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cp)进行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获得1条576 bp的BrYV cp基因全长序列,与GenBank中BrY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率为88.0%~96.4%,氨基酸序列同源率为90.1%~95.8%。基于cp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BrYV-GL为BrYV-C基因型,与中国内蒙古油菜BrYV(GenBank登录号EF079907)分离物cp基因序列聚集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BrYV cp基因共检测到4个潜在重组事件,可为后续甘蓝花叶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3种牧草根际平脐蠕孢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自甘肃环县沟壑草地牧草根部常规组织分离获得特异平脐蠕孢、高粱平脐蠕孢和麦根腐平脐蠕孢,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平脐蠕孢在生物学特性上有明显差异,特异平脐蠕孢孢子萌发的温限为5~45℃,最适萌发温度为35℃,在45℃时萌发率仍高达85.1%;高粱平脐蠕孢孢子的萌发温限为5~40℃,最适萌发温度为15~30℃;麦根腐平脐蠕孢孢子的萌发温限为5~45℃,最适温度15~25℃,在45℃时萌发率仅为2.3%;不同pH值时特异平脐蠕孢孢子萌发率均较后2种高,且前者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5.59~6.47,后两者pH值均为6.47;土壤液等4种营养液对特异平脐蠕孢孢子萌发率在4h后有促进作用,对高粱平脐蠕孢在最初2h有促进作用,而对麦根腐平脐蠕孢则有抑制作用;3种菌萌发均需要液态水,但对光不敏感。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2005和2006年东祁连山杜鹃灌丛、高山柳灌丛和金露梅灌丛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群的时空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季节变化趋势在2005与2006年存在差异;2)从土壤剖面层次来看,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理功能群的数量大于10~20 cm土层;3)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群的数量大小顺序为:硝化细...  相似文献   
68.
选取体重为1.4kg左右日龄相近的健康獭兔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公母各半。分别皮下埋植褪黑激素0mg、10mg、20mg,研究褪黑激素对獭兔日增重及其毛皮皮尺的影响。结果表明:褪黑激素对獭兔的日增重增加4.1%(P>0.05)、毛皮长度以及毛皮厚度均无显著(P>0.05)影响;但埋植10mg组的獭兔毛皮宽度要显著(P<0.05)大于埋植20mg组。  相似文献   
69.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6种表面消毒的紫花苜蓿种子中分离和纯化出3株阪崎克罗诺杆菌疑似分离物。选取代表分离物1gF3室内条件下通过菌悬液(≈109 cfu·mL-1)浸种紫花苜蓿种子,皿内发芽;腹腔注射洁净级昆明小白鼠试验;测定阪崎克罗诺杆菌疑似分离物对紫花苜蓿和小鼠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阪崎克罗诺杆菌疑似分离物对紫花苜蓿不致病;小鼠在接种分离物1gF3 12h后病理特征显示化脓性脑炎、心肌水肿扩张,局部心肌纤维有断裂、肝脏局部坏死、急性脾炎、肺部急性弥散性出血以及肾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1gF3对小鼠具有致病性。发病小鼠血液涂板分离到阪崎克罗诺杆菌疑似分离物TM2。结合表型特征和16SrDNA鉴定,确定分离物1gF3和TM2为阪崎克罗诺杆菌。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菌株1gF3的生物学特性,该菌对数生长期为24~36h,之后衰退;干旱胁迫加重其生长量线性下降;菌株1gF3能在较宽温度(10~41℃)和pH(3~11)范围内生长;该菌不需盐生长,NaCl浓度上升该菌的生长量受到抑制;黑暗交替的光照有利其生长。研究材料为具有动物和植物跨域寄主特点的一类病原菌资源,研究结果对隐藏于植物或动物材料中跨域病原菌侵染传播特征及相关检疫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0.
为了探究进口紫花苜蓿种带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对动植物的致病性,本研究从北美和欧洲共收集到紫花苜蓿种子样品34份,所有样品经室内研磨稀释分离培养,共获得39株种带细菌分离物,结合常规表型特征及16S rDNA鉴定方法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并在室内采用菌悬液皿内发芽及盆栽接种法和腹腔注射法分别测定了21株代表细菌对供试紫花苜蓿和昆明小鼠的致病性。结果显示:1)39株细菌隶属3门15属,门分别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优势门为厚壁菌门;属地位的分别为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马赛菌属、短芽孢杆菌属、欧文氏菌属、泛菌属、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埃希氏肠杆菌属、假芽孢杆菌属、假节杆菌属、红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土壤芽孢杆菌属和微杆菌属,其中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2)红球菌属GCKH菌株仅对紫花苜蓿致病;不动杆菌属ZSR17、埃希氏肠杆菌属ZSR25和马赛菌属R1菌株仅对小鼠具有致病性;而欧文氏菌属ZF1和ZS3、泛菌属CQ10和ZS6菌株既可以引起紫花苜蓿致病,又可以引起小白鼠发病,是潜在的植物和动物跨界侵染共致病病原细菌。研究结果初步探明了欧美进口紫花苜蓿种带细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