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8篇
畜牧兽医   76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番茄白粉病田间扩展流行规律与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年对番茄白粉病田间扩展流行动态调查和药剂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白粉病菌首先由中心病株下部叶片向上部作垂直扩散,随后进行水平传播,且顺垄传播快;在甘肃省张掖市一般7月中旬至下旬开始出现,田间蔓延快;环境条件适宜时,从植株上部叶片显症到发病率达91.5%仅需5 d。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喷药7 d后,24%噻呋酰胺悬浮剂1 2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倍液、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和62.25%代森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效达到最大,依次为83.4%、81.4%、81.3%和68.7%,而喷药10 d后40%氟硅唑乳油3个浓度梯度(3 000、5 000倍液和7 000倍液)的药效均达到最高值,依次为72.2%、73.3%和78.5%,表明40%氟硅唑乳油持效期较长,药效稳定。  相似文献   
42.
为获得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具有拮抗效果的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21株分离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牧草的内生细菌进行抑菌能力测定,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21株内生细菌对马铃薯晚疫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62AY11、262AY6和264AY2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78.41%、78.03%和75.38%,根据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分别鉴定为韦氏芽胞杆菌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和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在Gen Bank中的登陆号分别为KC414703、KC441759和HQ202817。262AY11和262AY6具有固氮能力;262AY6具有分泌IAA能力,在不含和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基中产IAA的量分别为9.94 mg/L和14.79mg/L,且对马铃薯坏疽病菌Phoma foveata、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avenaceum和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的抑菌率分别为70.25%、62.38%和81.75%;264AY2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7.09%、50.75%和75.99%。表明芽胞杆菌262AY11、262AY6和264AY2能有效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长,具有固氮和产IAA的生物学功能,且对另外3种马铃薯病原真菌也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可作为生防菌进行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43.
本文比较了室内和田间4种栽培模式:温室大棚、简易大棚+小拱棚、小拱棚、露地条件下黄板、糖醋酒液和清水3种方法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诱集效果,并研究了黄板尺寸、高度、方向对引诱效果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黄板的诱虫效果最好且持效期长,其次是糖醋酒液,清水最差.其中黄板水平放置的诱虫效果好于竖直放置.田间试验结果和室内结果一致,黄板尺寸、高度和数量对引诱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390 cm2的黄板诱集效果优于其他尺寸,黄板平放于地面时的诱集效果好于离地面10 cm和20 cm的诱集效果.利用黄板诱杀后对下一代幼虫发生无影响,因此黄板可用于田间监测,不推荐用于防治.  相似文献   
44.
以马铃薯坏疽病菌为靶标菌株,采用含药平板法对高寒草地禾草内生细菌B-401产抑菌物质条件及抑菌物质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防菌株B-401产抑菌物质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8g、酵母浸膏5.0g、葡萄糖10g、水1000mL,最适温度为23.4℃,最适pH值为7,最佳装液量为35.2mL/150mL三角瓶,最佳培养方式为光照条件下振荡培养24h,最适发酵时间为96h,优化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EC50=0.111μL/mL,是优化前EC50=3.196μL/mL的3.47%。菌株B-401所产抑菌物质在25~90℃具有较好稳定性,抑菌活性均大于75%,在100℃及以上高温处理后抑菌物质活性降低;对酸碱性和紫外照射稳定,相对活性分别在77.45%和98%以上;对金属离子Na+、Mg2+和Mn2+稳定,相对活性达99%以上,而对Ag+、Cu2+、Zn2+和Fe3+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45.
对甘肃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束梗褐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形态特征观察与rDNA-ITS序列分析, 将病原菌鉴定为细基束梗霉[Doratomyces stemonitis (Pers. ex Fr.) F.J. Morton & G. Smith]。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 最适pH为6, 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 但以蔗糖最好, 氮源以甘氨酸最适, 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分生孢子在5~40 ℃范围内均能萌发, 最适25 ℃, 最适pH为7, 分生孢子萌发需液态水, 湿度低于99%几乎不萌发, 马铃薯汁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
马铃薯坏疽病Phoma foveata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到了马铃薯坏疽病的生防菌 ZA1,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抑制率为71.83%;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为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抑菌谱测定表明,菌株ZA1对番茄早疫病菌Aalternaria solani、马铃薯褐腐病菌Stysanus stemonitis、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的抑制率分别达64.30%、41.05%、61.42%和74.92%。在贮藏库中进行10倍液喷雾,对马铃薯坏疽病的防效达64.31%。  相似文献   
47.
枯草芽孢杆菌B_2种子液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子、双因子及正交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B2的培养液组成(碳源、氮源、酵母膏、pH值)及培养条件(装液量与转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葡萄糖1%,牛肉胨0.8%,酵母膏0.5%及pH 8制成的培养液,装液量100 mL/250 mL锥形瓶,转速140 r/min,培养B236 h为最佳培养条件,在此条件下,活菌数可达2.97×1010cfu/mL,分别是D培养液和NB培养液的2.05倍和52.36倍.  相似文献   
48.
生防菌株ZA1的GFP基因标记及其功能稳定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生防莫海威芽胞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菌株ZA1在作物体内定殖与作物和病原物的作用机理,运用电击转化法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GFP78导入菌株ZA1体内,并采用细菌培养法、继代培养法和平板抑制法检测其功能稳定性。结果表明,质粒pGFP78成功导入菌株ZA1,标记后菌株ZA1-gfp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验证均证明菌株ZA1已成功标记,标记菌株ZA1-gfp与菌株ZA1形态一致,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明亮的绿色,并且能够提取导入质粒pGFP78,扩展出质粒所携带的启动子78序列。功能稳定性鉴定结果表明,标记菌株ZA1-gfp遗传稳定性达100%;与菌株ZA1的生长速率差异不显著,且不影响菌株的运动性;菌株ZA1对马铃薯枯萎病菌、马铃薯炭疽病菌和马铃薯坏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4.50%、68.35%和66.55%,标记菌株ZA1-gfp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7.46%、76.56%和66.75%,表明外源质粒的导入,不影响菌株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49.
陈书珍  季绪霞  杨成德  王艳 《草业科学》2017,34(12):2470-2475
2012-2016年对岷县当归(Angelica sinensis)病害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并对褐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岷县当归病害主要为腐烂茎线虫(麻口)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腐病(Fusarium sp.)、褐斑病(Septoria sp.)、白粉病(Erysiphe heraclei)、灰霉病(Botrytis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dematium)、菌核病(Sclerotinia sp.)、水烂病(Pseudomonas fluorescens)、细菌性油脉病、细菌性斑点病(病原待定)和病毒病(番茄花叶病毒ToMV);80%代森锰锌、10%苯醚甲环唑、70%甲基硫菌灵和46.1%氢氧化铜对当归褐斑病防效较好,分别为64.83%、59.66%、53.84%和51.56%;46.1%氢氧化铜、50%多菌灵和70%甲基硫菌灵对当归细菌性叶病防效较好,分别为74.20%、59.67%和58.07%;该研究结果为当归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0.
甘肃省岷县马铃薯窖藏干腐病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省岷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窖藏干腐病的病原形态学鉴定,明确了其主要病原有7种,分别是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孢菌(F.solani)、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及3个待定种Fusarium spp.,其中茄腐镰孢和木贼镰孢菌为主要病原,分离频率分别为41.67%和28.57%,且尖孢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属甘肃省首次报道。在窖藏期间使用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浓度为1.25~2.50g·L~(-1)喷施,防效为71.01%~81.84%,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B2浓度为100g·L~(-1)喷施,防效为79.71%,该研究结果为岷县马铃薯干腐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