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8篇
畜牧兽医   76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对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内生细菌部分生物功能进行鉴定及测定;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青藏高原青海省海西线叶嵩草根部分离出10株内生细菌。结果表明,10株内生细菌均能固氮,2G1和2G10能够产IAA;其中2G2、2G3、2G4、2G5、2G6、2G7、2G8和2G9对指示菌均有拮抗作用,对马铃薯炭疽菌Colletotrlchum coccodes的拮抗作用最强,抑菌率达88.58%。通过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结合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将2G1和2G10分别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Bacillus simpix,2G2和2G9鉴定为亲甲基醇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2G3和2G6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2G4和2G5鉴定为云南苏铁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2G7和2G8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极端生境牧草根部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功能菌株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2.
对东祁连山高寒灌丛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灌丛土壤中,均以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且好气性微生物数量随土层的加深数量减少,差异显著,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随土层的加深数量增多;微生物生理功能群数量分布为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芽孢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不同灌丛土壤中,除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在金露梅灌丛略少于杜鹃灌丛外,其余微生物数量,包括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等均依次为金露梅灌丛>杜鹃灌丛>高山柳灌丛。  相似文献   
113.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返青期不同草地型土壤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在东祁连山选择代表性的七种高寒草地型为研究对象,在返青期对其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全磷和速效磷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分别介于1.0~2.0g/kg和14.3~52.9 mg/kg,样地间差异较大,且速效磷上层高于下层,除禾草草地外草本草地显著高于灌丛草地(P<0.05);土壤微生物量磷及其对土壤全磷贡献率分别介于22.46~64.27mg/kg和1.75%~4.59%,且上层高于下层;微生物量磷与微生物量碳氮除嵩草草地外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草地型对该相关性的影响不明显,该相关性由土壤微生物本身或其群落结构决定;土壤微生物量磷与土壤化学性质关系密切,植物群落对此相关性影响不明显;微生物量碳磷比和微生物量氮磷比分别介于4.38~21.50和1.07~3.88,草地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不同草地型间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4.
本文以小麦幼苗为材料,研究了14MeV快中子辐照种子对植株核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快中子辐照处理后,幼苗DNA含量显著下降,并随着剂量增大而降低。RNA变化比较复杂,低剂量处理后,RNA含量上升,高剂量处理后,RNA含量略有下降。与RNA含量变化相对应,RNase经低剂量处理后活性下降,而高剂量处理则略有上升,种子经快中子辐照后,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明显下降,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而降低。SDS-PAGE表明,可溶性蛋白质的组分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5.
甘肃省马铃薯炭疽病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甘肃省马铃薯主要种植区的田间和贮藏库中分别采集不同时期发病植株和块茎,进行症状描述,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以及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该病害在茎秆上形成褐色长条斑;叶片上症状多不明显;薯块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略下陷,逐渐褐色腐烂;在发病部位形成分生孢子盘;马铃薯炭疽病菌菌丝无色至浅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盘黑褐色,其上着生有分隔和顶部渐尖的刚毛;分生孢子棒状,无色;分生孢子梗无色,具分隔,紧密排列在分生孢子盘上;通过ITS序列同源性分析,与已报道的Colletotrichum coccodes相似性达100%。基于病原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该病原菌为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其引起的病害为马铃薯炭疽病。经室内毒力测定,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丙环唑.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咪鲜胺锰盐和噻霉酮对马铃薯炭疽病菌的EC50小于10,理论上对该病害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6.
以拮抗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262AG6为研究对象,对其稳定性进行测定,用乙酸乙酯和氯仿对其发酵液进行萃取,对所得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粗提液在高温、酸碱、紫外线下的稳定性良好。发酵液经氯仿、乙酸乙酯萃取和GC-MS分析,发现两种有机萃取物中都含有烟酮、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和二十三烷等8种化合物。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独有3,5-二甲氧基苯酚、香兰素和环(高氨酸脯氨酰基)等10种化合物;氯仿萃取物独有阿扎次黄嘌呤、四甲基环丁烷1,3-二酮和DL-3-(3,4-二羟苯基)丙氨酸等11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7.
马铃薯块茎病原真菌拮抗菌株筛选及优良拮抗菌株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铃薯块茎上分离内生细菌,以块茎病原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并利用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优良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定西马铃薯块茎中共分离得到72株内生细菌,其中19株对5种块茎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高于51.87%,特别是内生细菌6-5和5-6分别对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和马铃薯黑痣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菌率达85.82%和72.18%,且具有固氮和产吲哚乙酸(IAA)功能,其产IAA量分别为3.37 mg/L和19.25 mg/L;根据形态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将菌株5-6鉴定为萎缩芽胞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6-5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118.
本试验以枯草芽胞杆菌262XY2x为目标菌,通过单因素分析与正交组合试验,筛选其固体发酵基质,优化发酵条件,并对其进行防病促生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262XY2x固体发酵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麸皮36.4%、稻壳粉31.8%、玉米面18.2%、豆粕13.6%、乳糖1.0%、尿素1.1%和ZnSO4 0.11%;最优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固料添加量44 g/L,料水比1:1.4,发酵温度28℃,发酵初始pH 7.0,发酵时间40~44 h,活菌数可达7.13×1014 CFU/g。该菌剂用量为1.0%时,马铃薯株高和根长显著高于对照(P<0.05),增长率分别为45.25%和28.43%,体内PAL活性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增长率为16.57%,且对马铃薯炭疽病的预防效果为63.45%,治疗效果为46.70%。  相似文献   
119.
进行了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供试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相关性R都大于0.877 2;药剂浓度与抑制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其中,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仅0.01 mg/L。田间防效试验表明,722g/L霜霉威盐酸盐400倍液作用效果最好,第1次和第2次防效分别为50.13%和83.54%,其次为52.5%噁酮·霜脲氰1 500倍液,防效分别为49.91%和73.61%,说明霜霉威盐酸盐和噁酮·霜脲氰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较好的药剂。  相似文献   
120.
珠芽蓼内生菌Z17抑菌能力测定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东  陈秀蓉  杨成德 《草业科学》2011,28(12):2096-2101
以高寒草地优势植物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的一内生细菌菌株Z17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能力,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2种方法确定其分类地位。该菌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西瓜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f.Nive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小麦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等均有抑制作用,抑菌谱较广。菌体杆状,菌体大小为(1.4~3.6) μm×(0.4~0.6) μm,革兰氏阳性,中生芽孢,与芽孢杆菌的形态一致;16S rDNA基因序列与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的模式菌株BCRC 17531相似度达99.79%,在系统发育树上Z17与菌株BCRC 17531的遗传距离小于0.000 5,故鉴定为莫海威芽孢杆菌。该菌可能具有开发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