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篇
  6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杨晓华  曹天堂  杨小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33-13036
应用2003.2008年静宁气象站、泾川气象站、崆峒区气象站物候资料,1995~2007年苹果产量资料及1951-2007年平凉市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域苹果生育期间对降水量需求不同,近几十年来,静宁降水量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能满足苹果花芽形成期及新梢加速生长期生长发育的需求,但泾川4月降水变化则呈下降趋势,不利于苹果花期及新梢生长期生长发育;各地年平均气温及生育期间≥10℃积温均升高;平凉市苹果产区全年日照为3000h,8—9月平均日照为330~360h,均可满足苹果生长对光照的要求。春季冻害加重,使苹果气候产量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32.
"平凉金果"生态适宜性气候种植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天堂  杨小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386-12388
应用甘肃省平凉市1986~2007年的苹果产量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对苹果产量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影响苹果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结合影响苹果品质的气象要素,确定了“平凉金果”生态气候适宜性指标是4~10月≥10℃积温,4~10月平均气温、6—8月≥30℃的日数,6~9月日较差,4~10月降水量,8-9月日照时数;在此基础上,对平猿市苹果种植进行了区划,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苹果种植中科学规避气候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
采用陇东15个气象站1965~2005年冬季积温和1981~2005年环县、西峰、平凉代表站小麦发育期的资料,分析了冬小麦发育期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冬季积温对冬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东冬季积温2000年以来持续为正距平,1965~2005年积温增加率为4.5℃·d/a,陇东冬小麦发育期1994年以后基本持续变早.3个代表站的冬季积温与冬小麦各发育期呈负相关,西峰的相关性明显,最显著的是返青期,其次是抽穗期,再是起身期.冬小麦平均发育期冬季积温典型偏高年份比典型偏低年份均早,环县最明显的是全生育期提前了17 d,其次是开花期提前了15 d, 再是起身期提前了12 d,西峰最明显的是全生育期提前了21 d,其次是起身期提前了19 d,再是返青期提前了17 d,平凉最明显的是开花、乳熟期均提前了7 d,其次是起身期提前了6 d,再是孕穗、抽穗期提前了5 d.  相似文献   
34.
为提高冬小麦干旱监测和定量灾损评估的准确性,以半干旱黄土高原陇东地区为例,利用15个冬小麦种植县1965—2020年逐日降水资料、MCI指数,1978—2020年冬小麦产量资料、干旱灾情资料,以及1981—2014年生育期观测资料,探索建立冬小麦干旱灾损评估新指标WDI,以因旱减产率和干旱指标之间的关系参考历史灾情确定等级阈值,基于WDI分析陇东地区冬小麦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WDI在评估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方面优于气象干旱指数;从3个代表站WDI年际变化看,环县波动幅度最大且数值最小,其次是西峰,处于阴湿地区的华亭波动幅度最小且数值最大。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波动最剧烈。从年代变化看,20世纪90年代全生育期、拔节~开花期WDI平均值分别为-10.6、-5.4,为各年代最低,处于干旱期;21世纪10年代WDI平均值则分别为4.4、2.6,为各年代最高,处于相对湿润期。在空间分布上,干旱频率由东南向西北增大,重度以上干旱主要发生在陇东西部和中北部。冬小麦全生育期、拔节~开花期轻中旱发生频率分别为34%~52%、41%~57%,重度以上干旱频率均为4%~18%,评估结果与历史实况基本一致。WDI兼顾气象学与生物学意义,能较好表征冬小麦产量损失、干旱时空特征分析,可用于冬小麦干旱监测和评估业务。  相似文献   
35.
2012年至2013年在甘肃省各当归主产区发现的一种疑似当归炭疽病的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茎秆。发病初期先在植株外部茎秆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变黄枯死,茎秆从外向内逐渐干枯死亡,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分生孢子盘),最后整株枯死。通过病菌形态学鉴定、ITS 基因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已确定该病害是由束状炭疽菌危害引起的当归炭疽病。本研究系首次报道。经过室内盆栽接种试验表明,针刺、灌根和喷雾接种均能发病,以针刺发病最重,其次为灌根处理,喷雾接种最轻,表明病菌通过伤口、根部以及地上部分均可侵入;此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下旬到9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田间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即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且湿度的影响大于温度影响。本研究为当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6.
陇东黄土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综合考虑光、温、水等影响牧草生长发育的基本要素,采用数学模型,计算了陇东黄土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从而对该区的牧草生产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和分析,为进一步发展区域草业生产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37.
陇东高粱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陇东高粱的气候生态条件及气候适应性 ,建立了气候———产量模型 ,总结出本区高粱的气候区划指标 ,并确定了陇东高粱的生态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38.
高粱是一种原产于热带的喜温作物,籽粒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酿酒及制造淀粉的主要原料,也是良好的家畜饵料,它的茎杆因坚实柔韧也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种植一定比例的高粱,对发展地方经济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玉米是陇东主栽粮食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7~8万hm~2,平均产量3750~4500kg/hm~2,种植面积仅次于冬小麦。由于它有较强的气候适应性,因此,在陇东有广泛种植。近年来,随着地膜玉米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种植界限不断扩大。本区玉米品种的分布随热量条件的大小依次为晚熟、中晚熟、中热、中早熟、早熟。玉米是喜温短日性作物,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求较高的温度,充足的光照。它又是高效c4作物,籽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及维生素等,籽粒和茎杆是工业和医学方面的重要原料,又是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有“饲料之王”之称。  相似文献   
40.
近日,宝鸡市林业局、飞播造林工作站集中组织今夏飞播调种、种质检验、设施维修、人力调配等各项准备工作,并已已全面就绪,6月15日开始实施飞机飞播造林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