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由直浇道、横浇道和内浇口组成的金属液进入型腔的通道称为浇注系统。正确的选择与设计浇注系统是压铸模设计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压铸模设计的实施和成败。现将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按其组或分述如下。一、直浇道的选择在卧式压铸机中,直浇道的直径等于压室直径。浇道直径减小,虽有节省金属液消耗、增加比压、有利于紧实铸件等效果,但直径过小,金属重量不足,会充不满型腔;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致病疫霉对缬菌胺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评估致病疫霉对缬菌胺产生抗性的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田间菌株对缬菌胺的敏感性;通过比较抗性突变体在无药条件下继代培养前后对缬菌胺的敏感性来确定其抗性稳定性;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敏感菌株的适合度和竞争力;通过量化7个基本抗性因素的风险值评估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基本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在2018年从内蒙、河北、贵州、四川、黑龙江等五省(自治区)采集分离的153个菌株和2019年从河北、内蒙采集分离的40个菌株中低抗菌株分别占31.4%和35.0%,敏感菌株分别占68.6%和65.0%,抗性指数均为0.34,抗性倍数分别为1.5和2.1,未发现中抗和高抗菌株;8个抗性突变体在无药条件下继代培养10代后,少数抗性突变体的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6个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均显著低于其亲本敏感菌株;4个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的孢子囊不同比率混合物分别在离体叶片上继代培养1、3、7代的抗性频率显著低于初始抗性频率或与初始抗性频率无显著差异;致病疫霉对缬菌胺7个基本抗性因素的风险值之和为9,推测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基本抗性风险为低至中等。建议加强致病疫霉菌群体对缬菌胺的抗性监测,将缬菌胺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丹玉 2 6号 (原代号丹 2 1 0 0 )是丹东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优良玉米杂交种。亲本组合为丹 90 46×丹 5 98。经几年来各级区试和生产试种 ,表现高产、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等特点 ,大面积试种达到 1 0 5 0 0~1 2 0 0 0kg/hm2 以上 ,1 998年试种 0 .1 3万hm2 ,1 999年种植 1 .3万hm2 ,预计 2 0 0 0年可达 1 3万hm2 ,为使良种良法配套 ,使该品种在生产上发挥更好的增产增收作用 ,我们于 1 999年进行了不同播期、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栽培密度试验。1 材料和方法试验设 4个点 ,分别为岫岩、辽中、铁岭和法库县。统一方案、… 相似文献
14.
15.
氨基酸螯合铜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氨基酸螯合铜是一种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与硫酸铜等无机铜相比,氨基酸螯合铜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如能够减轻铜与其他营养物质的颉颃,促进铜和其它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减少由于铜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由于铜颉颃对饲料中其它营养成分的破坏等,但其生物学利用率变异较大。氨基酸螯合铜在实际生产中,能够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胴体品质,提高繁殖性能,同时还具有抗生物氧化、调节内分泌和免疫等一系列功能。今后应对氨基酸螯合铜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机制,生理功能,添加使用方法及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其利用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17.
为明确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敏感性变化动态及对这两种QoI类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再评价,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系统检测了2011—2019年自河北、内蒙古和吉林三省(自治区)采集的866个菌株对嘧菌酯及2014—2019年采集的620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于2018年和2019年采用茎叶喷雾法,评估了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7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下降,年份之间的波动幅度大于省份之间的波动幅度;不同年份检测的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抗性频率分别为18.18%~64.22%和60.28%~100%,抗性指数分别为0.30~0.41和0.40~0.50;三省(自治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抗性频率分别为41.85%~46.08%和75.00%~86.36%,抗性指数分别为0.35~0.37和0.44~0.47。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和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 相似文献
18.
辽东山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山区有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探索其科学的开发利用途径,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对提高广大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74~1998年辽宁省审(认)定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分析表明:辽宁省玉米杂交种亲本来源主要有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Lancaster群、综合种亚群。杂种优势利用模式主要为: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改良Reid群×lancaster群、lancaster群×旅大红骨群。基于这一分析,提出适应本省的更高一级的杂交模式配对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土地结构和用地布局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展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格网为评价单元,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定量评价南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1)规划方案有效地增加了生态用地的面积,其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7 779.36万元,提高了7.69%;(2)规划目标年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R为正的地区占全区面积的92.32%,只有2.65%的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差;(3)规划目标年的生态环境整体状况将会得到明显改善,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证明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