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6篇
  18篇
综合类   120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日喀则地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茎叶为原料制作青贮饲料,分别与玉米(Zea mays)面、小麦(Triticum aestivum)麸、聚合草(Symphytum officinale)、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青饲玉米、燕麦草(Arrhenatherum elatius)、干青稞(Hordeum vulgare)秸秆、干油菜(Brassica napus)壳等材料混贮,以甲酸、尿素、食盐和6种生物菌剂(A,活性乳酸菌冻干粉;B,益加益秸秆发酵剂;C,千牧EM菌原种;D,百益宝EM菌种;E,微特美益生菌种;F,粗饲料降解剂)为添加剂,聚乙烯袋真空包装分别于发酵30、60、90d后进行感官评定及生化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青贮品质。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马铃薯茎叶青贮饲料在制作后30d已经基本完成发酵进入青贮稳定阶段,能长期有效保持饲料的水分及营养物质。单独的马铃薯茎叶青贮效果差,添加生物菌剂、甲酸、麦麸、玉米面、青饲玉米秸秆、燕麦草可以改善青贮品质,其中添加麦麸的效果优于玉米面,添加青饲玉米优于添加燕麦草。聚合草含水量高、紫花苜蓿营养丰富,但是与马铃薯茎叶混贮发酵效果差。干油菜壳不适于与马铃薯茎叶混贮。菌剂A、B的青贮效果要优于E、F。研究得出,马铃薯茎叶+30%麦麸,马铃薯茎叶+0.3%尿素+0.4%食盐+30%麦麸+D,茎叶+30%麦麸+B这3个青贮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2.
重组CTA1-DD蛋白具有与完整CT分子相当的全身性和黏膜佐剂功能,但在复杂的生理环境中易被酶或酸降解。本研究以同样具有佐剂活性的O-羧甲基壳聚糖(OCS)和硫酸葡聚糖(DS)为载体,通过离子交联形成纳米颗粒,将CTA1-DD蛋白嵌入其中,使其得到稳定保护。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的粒径为50~150 nm, Zeta电位约-50 mV,质量浓度1.0 mg/ml的CTA1-DD蛋白投入制备的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载药率25.33%,包封率86.56%。体外模拟释放试验结果显示CTA1-DD蛋白可在7 d内缓慢释放。将CTA1-DD蛋白与PRV灭活抗原混合后,接种至小鼠鼻腔,结果表明,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能够同时诱导更高的血清IgG抗体和黏膜IgA抗体表达,证明了其作为黏膜佐剂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33.
根据已经发表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dsbE-like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一对可扩增374bp目的片段的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App1-4和6-10型标准菌株均能扩出约374bp的片段,而对大肠埃希菌(K88)、巴氏杆菌(5:A)和链球菌(Ⅱ)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用建立的方法来检测分离菌株MC、ME和MH,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用于临床分离株的检测。灵敏性试验表明本方法对App菌液最低检出浓度为71cfu/mL。建立的PCR检测App的方法可用于临床上对App的检测。  相似文献   
34.
杨利 《农业与技术》2013,(8):186-186
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农业生产负面影响更是引发了社会警惕。结合全球气候大变暖的背景,总结了宁夏气候变化情况,根据宁夏气候变化的规律,结合宁夏的农业情况与地理概况,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5.
实时实地氮素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水稻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基于SPAD值的氮素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PAD预设阈值的增加,氮肥用量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也随之增加。实时氮素管理条件下,水稻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均以SPAD值为41处理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该处理在籽粒产量不降低的同时节约了氮肥用量12. 8% ~33.3%;而实地氮素管理条件下,水稻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均以SPAD值为39~41处理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该处理在籽粒产量不降低的同时节约了23.1%的氮肥用量。鉴于实地氮素管理在田间易于操作,因此建议采用39~41作为水稻关键生育期指导氮肥施用的SPAD阈值。  相似文献   
36.
氮肥运筹对水稻农学效应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田间试验,以不同氮肥量级为参照,结合关键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指导氮肥施用,以探明潜江地区水稻关键生育期的氮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在施N 90~180kg/hm2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当超过N 180 kg/hm2,产量降低。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一元二次关系式:y = -0.0728x2 + 22.335x + 6811.5,R2 = 0.9442。结合当年水稻价格肥料投入费用等计算出水稻的经济效益(Y)和施氮量(X)之间的函数式:y = -0.134x2 + 37.097x + 12533-M,R2 = 0.9331;由此得出经济效益最大时水稻的施氮量是N 138 kg/hm2。该施氮量下水稻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可保持在40.9%,11.5 kg/ kg和63.2 kg/ kg,与完全依据SPAD值指导关键生育期的氮肥施用量相近似(N 140 kg/hm2),保证了水稻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表观损失。  相似文献   
37.
为探索农用矿物“西班牙河”碳酸盐岩作为堆肥添加剂对堆肥发酵效果的影响,以动物源堆肥(猪粪堆肥)和植物源堆肥(包菜堆肥)为例,研究碳酸盐岩对堆肥发酵过程(堆肥温度、有机碳动态、全氮动态、碳氮损失)、堆肥产品养分(全氮、全磷、全钾、全钙、全镁)和腐熟度(电导率、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添加碳酸盐岩对照和添加碳酸盐岩两个处理。结果表明:猪粪堆肥中,与对照相比,添加碳酸盐岩处理堆肥整个发酵阶段平均温度、碳损失、氮损失、全磷、全钙、全镁、种子发芽指数分别提高了 2.0%、16.1%、56.2%、16.5%、189.8%、26.6%、5.3%,全氮、全钾、电导率分别降低了 18.9%、14.2%、27.3%。类似的,添加碳酸盐岩后,包菜废弃物堆肥整个发酵阶段平均温度、碳损失、氮损失、全磷、全钙、全镁、种子发芽指数分别提高了 0.7%、21.1%、169.1%、186.6%、164.0%、148.7%、6.3%,全氮、全钾、电导率分别降低了 26.4%、18.5%、38.3%。因此,碳酸盐岩一方面促进了堆肥发酵,提高堆肥安全性及磷、钙、镁含量,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碳、氮、钾损失。  相似文献   
38.
以N^+离子注入诱变技术获得了两份甜菜高糖、早熟突变新种质,该材料不仅在田间有稳定的突变表现,通过RAPD分析证实了在DNA水平上也同样存在差异,离子注入诱变甜菜引发了DNA水平上的变异,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  相似文献   
39.
为探讨优质食味籼稻虾稻1号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栽培技术,在施氮量180 kg/hm2水平下,研究3种基肥∶分蘖肥∶穗肥运筹比例(7∶3∶0、5∶3∶2和3∶3∶4,分别记作N7+3+0、N5+3+2和N3+3+4)并配施硅锌肥处理对虾稻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虾稻1号产量整体表现为N7+3+05+3+2≈N3+3+4。提高氮肥在穗肥中的比例,虾稻1号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氮肥运筹对整精米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同氮肥运筹方式下,配施硅肥或硅锌肥均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应,但对稻米品质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N5+3+2运筹方式可实现虾稻1号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而配施硅锌肥有助于其产量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0.
模拟南方水旱轮作种植前期土壤环境,研究不同温度、水分耦合条件下,秸秆添加对水稻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以江汉平原典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主处理为添加秸秆(AS)和不添加秸秆(NS),副处理为不同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即3个水分(W)梯度:40%、70%和100%的土壤饱和持水量,分别记为W40、W70和W100;3个温度(T)梯度:15、25和35℃,分别记为T15、T25和T35,进行连续30 d的室内培养。采用BBP法测定4种生物有效性磷,即土壤水溶态无机磷(H2O-P)、活性磷(NaHCO3-P)和中等活性磷(HCl-P和NaOH-P),同时测定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微生物磷(MBP)含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C)、土壤游离铁(Fe-d)和无定形铁(Fe-o)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同一温度和水分条件下,与NS处理相比,AS处理中Olsen-P、MBP、H2O-P和HCl-P含量平均分别增加10.9、21.4、1.2和116.4 mg/kg,增幅分别为97.5%、72.1%、21.9%和32.3%。3个温度梯度处理下(15、25、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