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80年代农村小城镇建设所采取的分散化的战略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在小城镇蓬勃发展的今天,如果不加引导,任其发展,不仅会造成财力物力的分散化,难以实现城市化的质的飞跃,还可能制约县(市)中心城市的发展步伐。目前绝大多数建制镇发展成为小城市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从小城镇建设的“遍地开花”转向相对集中,选择优先发展县(市)城关镇的思路,来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代,是90年代农村小城  相似文献   
22.
23.
大家都知道,"庄稼是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施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施用化肥造成的污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施肥对环境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生产上由于重化肥、轻农肥及不合理施肥,土壤逐渐趋于瘠薄。一些地区的土壤即使增大施肥量,作物增产也不明显.产量还是徘徊在原来的水平上。农作物要达到预期的产量,实现其增产潜力,都要求有良好质地、较高肥力的土壤作为基础。所以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不仅是一个良好的耕作传统.在农业生产新的发展水平和条件下,也成为越来越重要、也是非常紧迫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25.
<正>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种植方式、种植作物各有不同。因此,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时所采取的技术模式也不同。新源县地处伊犁河谷,属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辖区内十一个乡镇的气候、年降雨、种植作物相对有很大差异。因此,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以下4个主要特点会对其产  相似文献   
26.
对沈阳市郊东陵、于洪、苏家屯、新城子四区蔬菜栽培15年左右的日光温室土壤有机碳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以相应温室外的露地栽培土壤为对照,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的有机肥用量远远高于温室外露地栽培。随着有机肥用量增加,温室土壤水溶性碳、腐殖酸碳的增加比例小于胡敏素碳的增加比例。各区温室土壤总有机碳、非腐殖质碳、腐殖质碳数量的平均值分别是温室外露地的1.76~3.06倍、3.41~5.23倍、1.57~2.99倍。温室土壤中非腐殖质所占比例较对照露地的大,其水浮物碳占总有机碳比例是对照露地的1.80~2.63倍,温室和露地土壤水溶性物质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大多低于2%。温室土壤胡敏酸碳、富里酸碳、胡敏素碳数量均高于对照露地,但有1/3以上的温室土壤H/F低于对照露地土壤。由于不同农户的水、肥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不同温室土壤的总有机碳及各组分的碳变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27.
1987年3月下旬,我县苎麻生产遭受了较严重的冻害,造成了枯叶、黑尖、死杆的僵苗死苗现象。鉴于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并采取了相应补救措施,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8.
<正>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新型的耕作技术,它的实施受各地的气候、地理位置、土壤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把此项技术在新源县推广成功,2009年当地采取了多种耕作技术,摸索出一套适合新源县保  相似文献   
29.
以野生草莓(Fragaria vesca)EMC的匍匐茎尖为起始材料,对其茎尖培养及获得的组培苗的快繁和叶片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合EMC茎尖培养的培养基为MS+0.5mg/L6-BA+0.2mg/LGA;适合组培苗快繁的培养基为MS+1.0mg/L6-BA+0.2mg/LGA+0.02mg/L IBA;将EMC草莓叶片近轴面向下接入MS+2.0mg/L TDZ+1.0mg/L2,4-D培养基中,暗培养20d后,愈伤组织形成率、不定芽再生率可分别达到100%和73%。本试验初步建立了一个有效的野生草莓EMC茎尖培养、组培苗快繁及叶片再生的体系。  相似文献   
30.
介绍了中药材夏天无的高产栽培技术,论述了夏天无产业化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