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1.
用实际种群分析(VPA)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对东海绿鳍马面鲀资源量及产量作估算和预报。在10多年的工作中,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对评估方法作了改进,使得评估效率和精度都有所提高,实践表明,评估结果对渔业生产和管理部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代经人工培育 2~ 3年产生子一代后备种鲵 ,再通过生理生态人工强化培育获得 1998年、1999年子一代亲本 ,然后经人工繁殖产生子二代大鲵 ,子二代大鲵可以放归自然保护区或供科研、观赏、商品鲵等利用。从 1998~ 2 0 0 3年共生产子一代 1 5万余尾 ,2 0 0 2年生产子二代 12 6 0尾 ,2 0 0 3年 4 80 6尾 (2年合计子二代 6 6 0 6尾 ) ,种群数量从最初的 1996年的 10 0尾增加到 2 0 0 3年的 2 31万尾 ,增长2 31倍 ,实践证明 ,此技术路线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防治番茄茎基腐病的有效药剂,进行了室内抑菌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发现,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抑菌活性最强,恶霉灵和噻·恶·铜次之,3种制剂对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的EC_(50)值分别为0.9181、1.7174、2.2363μg/mL;甲壳胺和甲基硫菌灵的EC_(50)值分别为2.4279μg/mL和4.3926μg/mL,二者1:1混合后的EC_(50)值为2.6062μg/mL。棉隆消毒土壤后再用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WP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WP 1 000倍液+6%甲壳胺水剂1 000倍液灌根对番茄腐霉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79.18%,棉隆消毒土壤后用50%噻·恶·铜WP 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WP 1 000倍液+6%甲壳胺水剂1 000倍液灌根对番茄腐霉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76.08%。  相似文献   
14.
山东花生茎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山东省十几个县市花生茎腐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在花生主产区苗期发病率高,主要危害茎基部及分枝,并与土质、气候、栽培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有两次发病高峰期,第一次出现在6月中旬,全省花生主产区普遍发生。8月中下旬以后,随着植株衰老,病情指数缓慢上升进入第二个发病高峰期。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好力克+多菌灵、腈菌唑+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百泰防治效果分别为92.36%、76.74%、79.8%和78.35%。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分子量甲壳素为试材,研究了甲壳素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浓度的甲壳素均能诱导黄瓜抗霜霉病,其中以高分子量甲壳素200倍液、中分子量甲壳索800倍液和低分子量甲壳索800倍液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39.3%、41.7%、42.9%,且第二次施药后诱导抗病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2,3-丁二醇瓶颈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3-丁二醇(2,3-Butanediol)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化工原料和液体燃料,应用广泛。许多微生物都能代谢产生2,3-丁二醇,但产率有差异。本文着重从发酵菌株、代谢途径、发酵底物、发酵工艺以及分离提取方法等方面概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2,3-丁二醇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2,3-丁二醇发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因素。指出应从选育理想菌株出发,并对2,3-丁二醇的生化代谢途径中不同酶的动力学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廉价的发酵底物及高效节能的分离纯化工艺进行发酵工艺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2,3-丁二醇的系列衍生物进行开发应用,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2,3-丁二醇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采集的甜瓜病果上分离获得7个细菌菌株,接种甜瓜48 h果实发生明显腐烂,症状同田间发病果。经室内对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致病性测定等项目鉴定,确认该病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l.]。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玉米//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花生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2015-2016年对玉米、花生单作田和间作田进行了病害调查,并对其气象因子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病害的发生率都有所降低,玉米病害发病率降低程度尤为显著,其中对玉米茎腐病影响最大,发病降低率可达42.53%。本文对间作田和单作田的多项气象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单作相比,玉米间作田光照度平均提高了5784.67lx,环境和土壤相对湿度分别平均降低了9.15%和8.23%,花生间作田光照度平均降低了16053.77lx,环境和土壤温度、相对湿度差别不显著。通过土壤中酶活性测定,发现间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与抗性正相关的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也叫大豆疫病或大豆疫霉根茎腐病,该病最早于1948年发现于美国以后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报道,对大豆危害极大,一直为我国的进口植物检疫对象。1991年沈崇尧等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现了大豆疫霉病菌,鉴于该  相似文献   
20.
应用SPSS软件进行农药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SPSS软件是国际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具有方便、可靠、功能丰富的特点。应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可以不必说明算法,其统计结果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本文介绍了应用SPSS软件对农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致死中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