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4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6篇
  11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结合农业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以基于GIS的中国耕作制度分区为基础,系统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变化,为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区域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即各主要粮食作物的区域变化趋势为:水稻主要产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和华南区,虽然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各区总播种面积的60%-70%,作为首要产区的长江中下游区的区位生产系数有所下降,东南区和华南区的区位系数呈上升趋势;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区和西北区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50%左右,尤其黄淮海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区位系数2000年上升为1.0616;玉米的主要产区为东北区和黄淮海区,东北区的玉米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但在该区播种面积比例仍然最大,占总播种面积的40%左右,东北区和黄淮海区的玉米产量在全国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但两区的玉米生产区位系数有下降的趋势;大豆也以东北区为主要产区,播种面积比例最大,2000年占总播种面积30%.该区大豆总产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区位生产系数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62.
水氮耦合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氮耦合对燕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氮肥效应,探明适宜燕麦生长的最佳水氮条件。以燕科1号为供试材料,在防雨棚内肥水控制的条件下,研究燕麦在不同水氮条件下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摩尔分数(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供水欠缺的W1、W2条件下,适量的施氮可以提高水分胁迫下植物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旱性,达到增加Pn、Ci、Gs、Tr及WUE的目的;在供水较充足的W3条件下,施氮可明显提高燕麦各光合生理指标,而且与施氮135kg.hm-2(N3)耦合,可充分发挥水氮互作优势,为最佳水氮耦合模式,但当施氮量达180kg.hm-2时,各光合生理指标有下降趋势,水氮互作优势减弱。可见,水、氮水平以及水氮互作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燕麦的光合生产能力。水、氮两因素及其互作效应对Pn、Tr、Gs、Ci、WUE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3.
为明确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及燕麦产量的影响,以‘坝莜1号’燕麦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于2011-2013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耕作措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和翻耕较免耕可明显降低播前土壤体积质量,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秋松、春松、免耕和秋翻处理能提高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抽穗期0~100cm土壤贮水量分别较春翻处理高出15.09、10.17、5.94和3.27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92%、11.36%、1.36%和0.00%。各处理对燕麦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促进作用,提高燕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各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表现为秋松春松免耕秋翻春翻。综合考虑土壤体积质量、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燕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秋松处理表现最佳。因此,秋松是提高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64.
干旱胁迫对燕麦叶片气孔和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干旱后燕麦解剖结构的变化,以燕麦品种白燕2号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设置正常供水、轻度干旱和重度干旱三个不同水分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60%和45%),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燕麦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气孔和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对照)下,燕麦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表皮细胞皱褶,气孔关闭或微张,叶肉细胞内细胞器形状规则,结构清晰。与对照相比,轻度干旱胁迫下,燕麦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叶片表皮细胞饱满,气孔开启度较大,叶绿体形状变圆,近球状,线粒体外被膜膨胀,但结构未见明显损伤;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增加,表皮细胞干瘪,气孔保卫细胞膨胀,气孔关闭,气孔器下陷。重度干旱胁迫下,燕麦叶绿体和线粒体受到的损伤较大,叶绿体内基粒、基质类囊体降解,出现较大的空腔;线粒体外被膜断裂,内含物流失;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叶绿体之间出现嵌合现象。因此,干旱胁迫能诱导燕麦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渗透调节物质增幅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程度随着土壤有效水分含量的降低而上升,但在细胞超微结构上也出现抗性反应,表明燕麦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65.
为明确内蒙古旱作区不同保水材料的蓄水保墒效果和缓解土壤水分缺乏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制约效应,本试验于2011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设聚丙烯酸钾PAA (A1)、聚丙烯酰胺PAM (B1)、腐植酸(C1)、膨润土(D1)和不施保水材料(CK )5个处理,2012年为A2、B2、C2、A1、B1、C1、D1和CK 8个处理(1表示保水材料只施入1年,2表示连续施入2年),分析其对玉米苗期生长、土壤的保水特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各处理总体表现为A1>B1>D1>C1>CK ,不同保水材料均能提高玉米出苗率并缩短玉米整体出苗时间,同时将玉米出苗时间提前1~2 d。2012年各保水材料均对玉米苗期生长及土壤保水性起到促进作用,总体表现为A2>B2>C2>D1>A1>B1>C1>CK ,分别较CK玉米出苗率提高了9.87%、7.28%、5.71%、5.41%、4.41%、3.13%和1.26%;株高日增量提高了15.67%、14.93%、13.43%、11.94%、11.94%、8.21%和0.00%;鲜重提高了38.84%、34.52%、28.80%、25.17%、21.93%、13.67%和2.48%;苗期0~20 cm土壤贮水量平均提高了30.07%、28.16%、16.26%、15.62%、8.50%、7.97%和2.34%;玉米产量提高了25.15%、22.45%、19.05%、15.05%、14.17%、12.88%和5.37%。综合各指标及年际变化可知,D1处理在第二年的总体效果优于A1、B1和C1,具有较好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66.
 在生长箱内控制条件下分析测定了接种体密度、土壤水分基质势和土壤温度对辣椒疫病死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克干土中接种1个辣椒疫霉菌孢子囊就能造成侵染,引致辣椒死苗,随着接种体密度升高死苗率增大,直至接种体孢子囊密度达到50~80个/g干土时死苗率达到最高。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辣椒疫病死苗率的重要因子,病菌侵染的最适土温是22~28℃,土壤水分接近饱和,即土壤水分基质势(Ψm值)为0时最容易侵染发病,土壤过于干燥和过饱和都不利于侵染发病。辣椒疫病死苗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基质势及其互作之间可用数学模式描述。  相似文献   
67.
68.
泌乳阶段饲养法是指从奶牛产犊到一个泌乳期结束,按奶牛泌乳生理阶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法。北京北郊农场按奶牛泌乳规律将其划分为6个阶段,这一方法对养牛户的生产实践有一定指导作用。乳牛产前2周由生产车间进入产房,开始  相似文献   
69.
为探究内蒙古阴山南麓地区饲草间作和施氮对土壤特性和饲草产量的影响,以饲用燕麦和普通箭筈豌豆为材料,于2020—2021年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 3 种种植模式(OV:燕麦箭筈豌豆间作;MO:燕麦单作;MV:箭筈豌豆单作)和3 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75:75 kg/hm2;N150:150 kg/hm2)。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施氮量下土壤氮素含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饲草干草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呈增加趋势,间作较单作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所有处理以OV-N75土壤全氮含量最高,2年较N0分别提高50.89% 和4.76%;随施氮量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呈增加趋势,在N150水平达最高,所有处理以OV-N150处理最高,2年较N0分别提高9.54% 和29.15%,但与N75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间作结合施氮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所有处理以OV-N150处理最高,2年较N0分别提高113.60% 和119.64%;土壤铵态氮含量以MV模式最高,且在N150施氮水平达最大值,2年较N0分别提高18.13% 和69.37%。不同施氮水平下3种种植模式土壤pH均表现为MO>MV>OV,所有处理以2020年OV-N75处理土壤pH最低,较其他处理降低0.38%~3.40%;施氮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所有处理以MV-N150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2020年较N0和N75分别提高14.45% 和9.70%,2021年较N0和N75分别提高32.54% 和6.23%;随施氮量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3种种植模式均在N150处理达最高,但与N75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OV模式N75处理2年较N0分别提高11.31% 和29.73%;施氮较不施氮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但N75与N150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OV模式N75处理2年较N0分别提高7.57% 和24.12%。施氮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间作结合施氮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OV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2年N75处理较N0分别提高76.16% 和71.72%;以MV模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2年N75处理较N0分别提高217.56% 和184.28%。不同种植模式燕麦和箭筈豌豆随施氮量增加干草产量呈增加趋势,间作模式以N150处理干草产量最高,2年干草产量N75较N0分别提高了29.41% 和27.54%,N150较N0分别提高了36.60% 和51.21%。综上,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能够提高该地区饲草种植多样性,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且在75 kg/hm2施氮条件下与150 kg/hm2无差异性显著(P>0.05),较不施氮相比显著提高饲草干草产量,更适于阴山南麓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0.
通过田间试验,利用城市垃圾粗堆肥对建筑用废弃沙坑地进行改造研究,结果表明:垃圾粗堆肥对废沙坑地土壤物理性状具有改善作用。且随垃圾粗堆肥量的增加,0-20cm耕层土壤客重逐渐下降,土壤孔隙度逐渐升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亦相应增强,但土壤机械组成变化不够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