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1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97篇
林业   174篇
农学   155篇
基础科学   126篇
  144篇
综合类   1075篇
农作物   127篇
水产渔业   66篇
畜牧兽医   436篇
园艺   264篇
植物保护   10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水稻秸秆和紫云英是稻田系统重要的原位有机肥源,明确长期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后水稻增产趋势、养分积累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便对秸秆和绿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方法】  本试验为3年连续大田试验 (2016―2018年),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1)早、晚稻秸秆不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 (CK);2)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即秸秆单独还田 (T1);3)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种植紫云英,即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 (T2)。各处理均施用等量化肥。  【结果】  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轮作下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93%~9.15%和1.34%~12.48%,且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增产效果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间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性指数分析表明,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均有利于双季稻持续性高产稳产,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效果优于秸秆单独还田。连续3年6季还田后,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92%和11.10%,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比秸秆单独还田处理高76.47%。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不仅有利于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对晚稻养分积累也有一定的后效作用。与试验初始土壤养分含量相比,2018年晚稻收获后,对照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9.03%、11.11%、3.87%和10.57%。而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0.51%、25.00%、24.16%和20.37%;相对于秸秆单独还田处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73%、7.14%和14.19%。  【结论】  在双季稻轮作系统中,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有利于早稻和晚稻获得高产和稳产,同时增加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是综合利用秸秆和绿肥资源较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2.
土壤的体积颗粒分布(PSD)可用于同时确定数量分形维数(DN)和体积分形维数(DV)。以往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均未直接比较DV和DN的关系。为建立DV和DN的关系并分析其参数的敏感程度,在中国各地取了12种不同质地土壤,利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测定。提出了含3个参数Rupper(颗粒半径的上限),Ri(第i个半径)和Rlower(半径下限)的DV-DN理论关系,该关系可说明为什么DN可能大于3。在未调整的幂定律范围内(PLR),DV的幂定律半径为38.6~85.8μm,DN的幂定律半径为53.2~358μm,估算的DV值(2.18~2.69)比DN值(2.38~3.19)小。调整后的PLR比未调整的窄。在调整的PLRs范围内,估算的DV值变化范围为2.11~2.56,而DN变化范围为2.28~3.02。调整和未调整PLRs得出的DV和DN的差异说明,Rupper,Rlower,Ri和Rlower/Rupper均可能影响DV与DN关系,有必要进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进行敏感性分析可基于敏感系数(C)来鉴别DV-DN关系中各参数改变所引起的DV和DN相对变化,从而找出对该关系影响最大的参数。就不同情况下计算的C值而言,Rupper是影响DN值的最重要参数,小的Rupper值可能导致估算DN的准确度降低。PLR范围越大,DN的估算越准确。根据DV估算DN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在12%范围内,说明得出的DV-DN理论关系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3.
通过65 d水稻根际盒培养试验,研究了两种水分管理下(淹水1 cm、80%田间持水量)元素硫在石灰岩和花岗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根际氧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长和铁锰磷硫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元素硫氧化率有以下规律,根际>非根际(特别是石灰性土壤);80%WHC处理>淹水1cm处理;花岗岩发育的水稻土非根际>石灰性水稻土非根际,而根际土壤之间没有差异.元素硫施用能增加水稻根长、根体积和生物量,其增加幅度依次为:80%WHC处理>淹水1 cm处理;石灰岩发育的水稻土>花岗岩发育的水稻土.施元素硫能显著提高水稻铁锰磷硫吸收总量,而对这些元素在水稻植株体浓度的影响,则与水分、土壤和元素种类有关.花岗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施用元素硫能弥补水分不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而石灰性水稻土则不然.  相似文献   
104.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24-7225
以山东省阳信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灌排方案的选择和水资源供需分析对山东省阳信县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水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采用引黄河水灌溉为主,排涝沟蓄水为辅的灌溉方式,明沟排水的排水方式,保证了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05.
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民利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考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6.
从龙眼果皮中分离获得的2株拮抗细菌和3株拮抗酵母菌对10种常见的病害病原真菌进行了室内抑菌谱测定及对香蕉的采后病害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抑菌谱测定时,拮抗细菌AP-01拮抗活性最强,对所有病原菌菌株的平均抑制率达到了66.13%,其次是拮抗酵母BP-7,BP-10和BP-12,对所有病原菌菌株的平均抑制率分别达到41.30%,40.96%和42.37%。拮抗酵母BP-7对香蕉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最好,相对防效达到68.9%,但所有拮抗菌株对香蕉轴腐病的防效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7.
小麦品种陕253新型avenin-like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小麦品种陕253中的新型avenin-like(类燕麦储藏蛋白),并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方法】利用PCR方法从小麦品种陕253中克隆新型avenin-like,将克隆的avenin-like亚克隆至表达载体,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转化宿主菌Escherichia coli Rosetta-gami B(DE3),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并利用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从小麦品种陕253克隆获得3个新avenin-like,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Q903577、GQ903578和GQ903579。序列分析表明,其中GQ903579为假基因,利用所构建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实现了对登录号为GQ903578的基因在原核系统的特异性表达。【结论】新型avenin-like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的成功,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8.
测定4种植物萃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和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的抑菌活性以及对芒果主要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0.4 mg·mL^-1浓度下,厚朴酚,姜黄素、阿魏酸3种萃取物对芒果采后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厚朴酚对该2株病原菌的平均抑制率高达89.41%。在2 mg·mL^-1浓度下,4种萃取物对芒果采后病害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姜黄素对芒果炭疽病和蒂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6.56%和80.95,效果优于药剂对照。  相似文献   
109.
鉴定山竹蒂腐病的病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等特性.认为引起山竹蒂腐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theobromaePat.)。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8~32℃;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8~32℃;在pH值3~11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在供试碳源中,仅D-木糖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其它7种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氮源中,牛肉膏、蛋白胨、硫酸铵和硝酸钠为最适氮源:该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时间为10min。  相似文献   
110.
“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旨在阐明“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并从栽培角度系统研究其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方法】2010—2011年,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江苏扬州、兴化、东海),以当地代表性的粳稻品种(武运粳24号、徐稻3号、连粳7号、徐优733等)和籼稻品种(两优培九、Ⅱ优084、新两优6380、扬两优6号等)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籼粳稻的生育安全性、产量、品质、温光资源利用、群体生长发育动态、株型和倒伏性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机插和摆栽两种轻简栽培条件下,粳稻生育安全性优于籼稻,后期耐低温,灌浆持续时间长。两年粳稻的平均产量,扬州分别为10.90和10.87 t•hm-2,兴化分别为10.93和10.65 t•hm-2,东海分别为10.49和10.41 t•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粳稻群体颖花量与籼稻相当或略少于籼稻,但籽粒的充实性状优于籼稻,这也是粳稻获得较高产量的关键。粳稻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显著或极显著优于籼稻,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稍逊于籼稻。“籼改粳”生产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为:粳稻全生育期较籼稻明显延长,灌浆后期粳稻更能适应温凉天气,增加水稻对温光资源的利用,使得粳稻能够安全成熟;粳稻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能够增加群体光合物质积累量,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同时,粳稻后期能够适应低温天气而不早衰,维持强壮根系和较高的茎鞘强度,增强群体抗倒伏能力,保证较大库容的安全充实与支撑。【结论】在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条件下,粳稻更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生育后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不仅能够安全成熟,而且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综合生产力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