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16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42篇
  17篇
综合类   155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江苏省赣榆县农机安全监理所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县文件精神,从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规范执法、完善档案等四个方面,狠抓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扎扎实实的做好变拖专项整治、拖拉机登记、年检、驾驶人考试、安全教育等工作,切实推动赣榆县农机监理工作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李雅轩  赵昕  胡英考  蔡民华  冯瑾  张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34-11935
[目的]研究有机硒粉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影响以及对亚硝酸钠引起微核的拮抗作用,为合理利用有机硒元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蚕豆根尖为材料,以亚硝酸钠为生物诱变剂,利用微核检测技术研究不同浓度有机硒粉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影响。[结果]在所研究浓度范围内,低浓度有机硒粉可以抑制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发生,高浓度对微核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同时,在所研究浓度范围内,有机硒溶液均可抑制由亚硝酸钠引起的微核形成。[结论]适量有机硒溶液可拮抗有毒物质亚硝酸钠对蚕豆根尖细胞内染色体的破坏作用,因此在补充硒元素时应注意适量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9份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的4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9个小麦品种聚为3大类,其中第Ⅰ类包括的16个品种性状相对较好,植株较矮,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低,容重和粗蛋白含量较高,湿面筋含量较低,沉降值较高和面团稳定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4.
大豆LEA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分类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鉴定大豆全基因组中的LEA家族基因,对其进行定位、分类以及组织表达分析,为植物LEA基因的功能研究与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大豆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并获得大豆LEA家族基因的全序列、定位和拷贝数信息;通过序列比对进行进化和分类分析;利用大豆发育表达芯片数据、NCBI中UniGene的EST表达数据进行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系统地分析鉴定了36个大豆的LEA家族基因,根据结构域的差异和系统发育分析将这些LEA基因分成8个亚家族。基因定位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分布于大豆的16条染色体上,启动子分析表明,几乎全部LEA基因的启动子区含有逆境反应顺式作用元件。各个发育阶段表达谱的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成员至少在一个组织中表达,1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中有5个在种子发育时期优势表达,另外5个在其它部位优势表达。【结论】通过全基因组扫描,获得大豆基因组的36个LEA家族基因,它们分属于8个不同的亚家族,分布于16条大豆染色体上,启动子区含有逆境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表达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给我国小麦品质育种提供有益的信息。[方法]利用SDS-PAGE技术对澳大利亚64份主要推广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研究,明确其HMW-GS构成,从中筛选出具有优质亚基的材料。[结果]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到9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在Glu-A1位点有Null、1等位变异类型,以1为主要类型,频率为59.37%;Glu-B1有7、7 +8、7 +9、14 +15、17 +18 5个等位变异类型,以7 +8为主要类型,频率为56.20%;Glu-D1有2 +12、5 +10等位变异类型,以2 +12为主要类型,频率为70.30%。同时发现共有12种亚基组合,以"1,7 +8, 2 +12"为主要类型。所有品种品质得分范围为4 ~10,平均得分为7.4。[结论]64个供试品种品质普遍较好。  相似文献   
16.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小麦灌浆和品质对高温的响应,同时为小麦耐热育种筛选种质资源,选取我国北方麦区和黄淮麦区13个推广品种(系)于2013-2014年度种植在石家庄,以自然生长为对照,研究了塑料棚热胁迫处理下小麦籽粒灌浆和品质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中麦895、CA0816、衡4444、京冬8号和石麦15的产量和千粒重在自然生长和热处理环境中均较高,抗热性好;在自然生长和热处理环境间中麦875的产量差异不大,但千粒重均较高,抗热性较好;衡08观29、衡观35和石优17的产量和千粒重在自然生长环境下较高,但在热处理下均较低,抗热性较差.与自然生长环境相比,热处理下小麦籽粒硬度增加,其他指标变化规律不一致,石优17的吸水率、湿面筋含量和硬度差异显著,衡08观29的蛋白质含量、延展性和湿面筋含量差异显著;灌浆高峰期自然生长下灌浆速率为1.5~1.8g· d-1,热处理下灌浆速率为1.3~1.6g·d-1.  相似文献   
17.
为进行三疣梭子蟹外观特征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建立三疣梭子蟹背部白色斑纹评估方法,经人工对比验证其准确性达100%。在此基础上,对来自海域的30只三疣梭子蟹[平均体质量(2.8±0.56)g]进行跟踪观察,发现蜕壳前后白色斑纹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而白色斑纹面积和斑纹区域面积则会随着蜕壳后蟹壳面积的增加而扩大;蜕壳后,白色斑纹面积增加89.33%±8.61%,斑纹区域面积增加90.51%±7.95%,蟹壳面积增加94.66%±8.26%,均显著正相关。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海区梭子蟹白色斑纹分布特征,对来自朝鲜、中国辽宁和浙江等不同海区的三疣梭子蟹进行白色斑纹个数(N)、白色斑纹面积(S1)、斑纹区域面积(S2)、白色斑纹面积百分比(R1)、斑纹区域面积百分比(R2)和密度(D)等6项参数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海区三疣梭子蟹斑纹性状存在显著特点,朝鲜海区呈现斑纹小、分布面积少、占蟹壳总面积比例低的特点;辽宁海区呈现斑纹小、分布面积多、占蟹壳总面积比例高的特点;浙江海区呈现斑纹大、分布面积少、占蟹壳总面积比例低的特点。本研究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研究,通过建立评估参数阐明三疣梭子蟹白色斑纹的生长规律,揭示了不同群体的三疣梭子蟹白色斑纹具有地理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充分利用电厂冷却水 ,开展了团头鲂的温流水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在 5 0m2 的流水池中 ,投放了 4 92 7kg规格为 75g的团头鲂鱼种 ,经过 8个月的饲养 ,共收获 6 30 0尾鱼 ,平均体重达 4 12 4g ,单产达到5 1 96kg/m2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大豆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电子克隆及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验证的技术路线,以拟南芥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搜索,经同源性比对和序列组装,获得全长为955bp的大豆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006810),经RT-PCR扩增,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完全一致.该cDNA序列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36bp-815bp),推测编码蛋白为259个氨基酸.通过与几种植物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蛋白序列的比较,发现该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结果表明根据物种问同源基因序列,对跨物种问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拼接,是新基因克隆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不同灌水模式对小麦产量、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快速筛选节水高产小麦品种的形态和生理指标,以黄淮冬麦区2003-2013国审或省审及两个对照品种共102份小麦品种为材料,设全生育期不灌水(T_0)、灌拔节水(T_1)、灌拔节+灌浆水(T_2)三种灌水模式,检测了不同灌水模式下小麦的产量、形态和生理特性及其关系。结果表明,T_1较T_0处理通过增加穗数和穗粒数提高产量,T_2较T_1处理通过增加粒重提高产量。T_1明显增加株高、旗叶的面积、周长、长和宽;T_2处理小幅增加株高,对旗叶形态影响年度间不一致。T_1和T_2处理明显增加冠层温差。T_1处理对灌浆后期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影响年度间不一致,T_2处理提高叶绿素含量。T_0条件下,产量与冠层温差呈显著正相关;T_1条件下,产量与旗叶宽和冠层温差呈显著正相关;在T_2条件下,产量与旗叶宽、叶绿素含量和冠层温差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冠层温差、旗叶宽和叶绿素含量可以用作筛选和鉴定相应灌水模式下节水高产小麦品种的形态或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