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185篇
农学   95篇
基础科学   173篇
  73篇
综合类   798篇
农作物   118篇
水产渔业   170篇
畜牧兽医   459篇
园艺   178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冬小麦,夏玉米不同品种(系)之间的氮营养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冬小麦夏玉米品种(系)之间氮营养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冬小麦品种(系)中, 93132具有较高的基础产量, 而农大95对氮肥反应最为敏感; 3个夏玉米品种(系)中, 西玉3号不仅具有较高的基础产量, 而且对氮肥的反应较好。冬小麦夏玉米不同品种(系)间最佳产量和最佳施氮量有较大差异。 从施肥经济效益分析, 冬小麦以农大95最佳, 夏玉米以西玉3号最高。在180 kg  相似文献   
82.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影响显著,在制定土地政策时,必须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影响。以杭州市富阳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979—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预测评价了县区级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1979—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全区植被碳总量损失为273.4 Gg,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总量损失为771.0 Gg,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是导致土壤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预测2006—2020年间研究区植被碳损失的年均速率将减至25.93 kg·hm-2,土壤有机碳损失的年均速率将减至27.48 kg·hm-2。制定合理政策和有效措施来保护林地,抑制建设用地增长,扭转土壤碳损失趋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3.
以夏蜡梅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夏蜡梅组培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是先用70%酒精消毒10—15s,再用0.1%HgCl溶液浸泡3—5min;继代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1mg/L+蔗糖30g/L,增殖系数4.03,茎芽生长粗壮;最佳生根培养基为I/2MS+IBA0.4mg/L。  相似文献   
84.
月见草离体快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见草(Oenothera erythrosepala Borb)是传统的药用植物、重要的油料植物及芳香植物和常见的观赏花卉植物,为国内外广泛利用[1].近几年由于人为采集,野生资源逐年减少,需要采用繁殖方式扩大种苗供应.目前市场上主要采用人工栽培的繁殖手段[2],这样既浪费了人力又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为此笔者在离体快繁上做了初步研究,以期为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地位指数表是评价立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应用采集的解析木资料,选用6个导向曲线模型对标准地内平均优势木的树干解析资料进行拟合。由拟合结果确定Richards函数为最佳导向曲线模型。在分析杨树高生长在各指数级间的多形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形地位指数模型,并编制了多形地位指数表。经检验表明,编制的多形地位指数表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8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5种防腐剂和甜味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食品中5种防腐剂和甜味剂(苯甲酸、山梨酸、脱氢乙酸、安赛蜜、糖精钠)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对现行国标方法进行优化,采用ZORBAX SB-C18柱(5μm,4.6 mm×150 mm)分离,甲醇-0.02 mol/L乙酸铵为流动相等度洗脱,230nm波长下进行检测。[结果]试验显示,在高、中、低3个添加浓度下,样品的回收率在74.3%~105.6%,相对标准偏差(n=6)1.09%~6.88%。同时该方法通过基质适用性的研究。[结论]该试验建立的方法准确、高效,能够同时分析测定多种不同种类食品中的防腐剂、甜味剂。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索不同温度及pH条件对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及菌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完善菌系培养方法,促进其应用开发利用。【方法】以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在10℃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45代、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15代,分别获得多组不同代数(F)、不同温度(T)和pH(P)条件下的菌系。测定各复合菌系发酵液pH、玉米秸秆降解率及纤维素酶活,评价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利用PCR-DGGE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菌群组成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在10℃条件下经连续继代培养40代和在温度4-30℃、pH 6.0-9.0条件下继代培养获得的不同复合菌系发酵液pH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趋近中性;玉米秸秆降解率在27.59%-32.53%,除F40显著高于F5外,其余无显著差异;纤维素酶活性呈高代菌系大于低代菌系,温度4-10℃和pH 6.0-9.0条件下,对复合菌系产酶有促进作用,纤维素酶活为1.34-1.84 IU·mL-1;复合菌系的纤维素酶在较低的温度和较宽的pH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温度和pH稳定性,酶促反应温度15-30℃和pH 4.0-9.0内仍保持80%以上的纤维素酶活力;复合菌系F5-F45、T4-T30和P6.0-P9.0的DGGE条带差异不显著,表明菌系的菌种组成稳定;而在偏酸(pH=4、5)和偏碱性(pH=10)条件下继代培养,复合菌系秸秆降解率和纤维素酶活均显著降低,菌种组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性质与功能稳定性。PCR-DGGE共检测到18个条带,其中关键菌株分别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Azonexus hydrophilusdAzospira oryzaeArobacter cloacaeCellvibrio mixtusBacillus tequilensisClostridium populeti subsp. Mixtus和Clostridium xylanolyticum。【结论】复合菌系GF-20在温度4-30℃、pH 6.0-9.0条件下经过多代继代培养,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玉米秸秆分解活性和菌种组成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
镜鲤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QTL 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酸酶普遍存在于动物的各组织中,对磷酸单酯键具有水解活性,是机体生长代谢、保持内环境稳定和维持机体健康所必需的酶。以镜鲤(Cyprinus carpio L.)全同胞家系190个个体为材料,用992对微卫星(SSR)标记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区间作图法,对肠组织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QTL检测显示:5个QTL区间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相关,其中3个QTL为99%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分别位于LG2(CA2049-CA2371)、LG25(HLJ2941-HLJ3946)和LG28(CA2263-HLJ2873),另外两个QTL区间为95%染色体水平显著性,位于LG14(HLJ3275-CA174)和LG14(CA1276-CA2208),解释表形变异率范围为8.1%~38.9%;2个与碱性磷酸酶相关的QTL区间均为95%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分别位于LG8和LG13,可解释变异率分别为7.3%和7.0%。  相似文献   
89.
三种植物性杀虫剂对烟草码绢金龟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印楝素对烟草码绢金龟成虫具有较强的忌避作用和拒食作用,苦楝油作用稍弱,烟株表现出药害症状,除虫菊反而具有一定的诱集和刺激取食效果,这3种植物性杀虫剂的毒杀作用均很弱.根据1%印楝素安全、活性高,但药效期较短的特点,提出了用印楝素防治码绢金龟的意见.  相似文献   
90.
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增产的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单产,多次试验其施肥技术,结果表明,中稻适当减少基、蘖肥用作穗(粒)肥,使其前期促蘖壮蘖,中期稳长,群体适中,后期个体健壮,抗逆力增强,光合效率和N肥利用率均提高,因此头、二季均较“重底早追施肥法”显著增产,尤其与穗型较小的品种、中苗移栽、穴植双株、适当密植和增施N肥、中期增施K肥等措施并用时效果更佳。N素基、蘖、穗肥比例为5:2:3的两季增产率均高于其他参试8种单项增产措施,起关键作用的是穗(粒)肥,随施N总量增加而提高其所占比例,对两季总产的配合效应愈好。穗(粒)肥施期则根据中期长势长相而定,一般宜在孕穗期或齐穗期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