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14篇
  2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并结合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GC-ECD)技术,研究比较了苹果套袋 和不套袋2种不同栽培方式下苯醚甲环唑在苹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2011和2012年, 苯醚甲环唑在未套袋苹果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44和0.17 mg/kg,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2.8和15.5 d;2012年其在套袋苹果中的原始沉积量为0.056 mg/kg,半衰期为31.9 d。两年的试验表明,于苹果收获前35~42 d,按照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有效成分分别为66.7和100 mg/L)施药2次和3次, 距末次施药后7 d采收,套袋和不套袋果实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均低于我国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5 mg/kg,其中套袋处理均低于0.03 mg/kg,表明苯醚甲环唑按照推荐剂量及次数施用是安全的;在套袋方式下,苯醚甲环唑残留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2.
为了明确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类型及致病性分化情况,从河北省8个苹果产区采集罹病样本,分离得到153株苹果树腐烂病菌,并根据菌落颜色、菌丝生长速率和疏密程度选取其中具有明显特征差异的12个代表性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地区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菌落颜色分为7个类群,主要为浅黄色和黄色;不同分离株在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疏密程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70.59%的菌株生长速率为中等,57.52%的菌株气生菌丝发达.不同颜色菌株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在菌丝生长速率接近的情况下,浅黄色和黄白色菌株致病力较强;菌落颜色相同而菌丝生长速率不同的菌株间致病力也有显著差异,且致病力强弱与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菌丝疏密程度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不明显.以上试验结果均表明,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具有多样性和致病性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73.
摘要:采用纸卡法在室内对TEPEC-B1型高压静电喷雾器进行了雾滴大小,喷雾距离,喷雾密度和喷雾量的测试,同时与常规喷雾器进行了比较。测试结果表明:TEPEC-B1型高压静电喷雾器荷电喷雾的雾滴密度显著高于非荷电喷雾,在靶标背面的雾滴密度明显增大。荷电喷雾的雾滴粒径只有常规喷雾雾滴粒径的1/3~1/4,且粒径谱较常规喷雾器窄,雾滴均匀度较高。TEPEC-B1型高压静电喷雾器通过不同档位调节可以控制喷雾量和喷雾距离,适于保护地不同类型蔬菜的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74.
<正>由于地域、气候、品种、树龄、病虫基数等存在很大差异,确定一个通用的病虫害防控方案是很难的,而且一个固定的防控方案本身也是不科学的。然而,病虫害的发生又有其相对稳定的规律性,制定一个宏观的防控方案有利于提前做好药械准备,一旦条件合适,则能迅速采取行动,这在病虫害防控实践中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根据去年各试验站的测报情  相似文献   
75.
蓝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利用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的特异性引物对CgInt2/ITS4和CgInt/ITS4对代表菌株进行特异性扩增,采用菌丝块叶片接种法对8个蓝莓品种进行代表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从辽宁省部分蓝莓产区罹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得到36个菌株,根据各菌株的形态学差异将其分成两个类别,两类别中代表菌株LNSW1和B-Cg1在菌落颜色及分生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且与已报道的炭疽菌属当中的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形态特征相似;两个代表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为557和547 bp,通过基于真菌核糖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LNSW1与GenBank中尖孢炭疽菌菌株AB729126、KF698729、EU886755聚在同一分支,B-Cg1与胶孢炭疽菌菌株JF923828、KF516931、GU174547聚在同一分支,相似度分别为99%-100%;两对炭疽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再次证明所获代表菌株分别为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菌丝块接种8个蓝莓品种的叶片及枝条均可致病,两类病菌回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尖孢炭疽菌对蓝莓的致病稍强于胶孢炭疽菌。【结论】通过对辽宁省蓝莓主产区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基本明确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蓝莓炭疽病是由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76.
 对生长季马铃薯冠层空气中Aternaria solani (Ell. & G. Martin ) 分生孢子的数量和马铃薯早疫病发生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空气中分生孢子数量与早疫病发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影响空气中分生孢子数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出苗至收获(6~8月份)期间,当病情指数低于4时两者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随着病情指数的增高二者的线性相关性降低。天气条件对空气中A. solani 分生孢子数量的影响明显,通常降雨2 d后空气中孢子的数量会有一个高峰,日平均气温(地上2 m)低于18℃的条件下,空气中孢子数量会显著减少。一天中6∶00 am至16∶00 pm空气中A. solani分生孢子数量较多,17∶00 pm至次日5∶00 am孢子数量较少,分别占全天总量的 60.95%和 39.05%,各小时孢子飞散量占全天比例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病菌和苹果轮纹病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0.176 3、0.275 5μg/mL;对苹果轮纹病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0.033 3、0.602 9μg/mL;第4次施药后16天,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2 500倍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效为96.72%~98.69%,采收后30天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为93.17%~99.15%,显著或明显好于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相似文献   
78.
摘要:采用纸卡法在室内对TEPEC-B1型高压静电喷雾器进行了雾滴大小,喷雾距离,喷雾密度和喷雾量的测试,同时与常规喷雾器进行了比较。测试结果表明:TEPEC-B1型高压静电喷雾器荷电喷雾的雾滴密度显著高于非荷电喷雾,在靶标背面的雾滴密度明显增大。荷电喷雾的雾滴粒径只有常规喷雾雾滴粒径的1/3~1/4,且粒径谱较常规喷雾器窄,雾滴均匀度较高。TEPEC-B1型高压静电喷雾器通过不同档位调节可以控制喷雾量和喷雾距离,适于保护地不同类型蔬菜的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79.
从中草药透骨草中筛选出一株对灰霉菌有较强,且稳定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其抑菌带可以达到11 mm;经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以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确定此菌株属枯草芽孢杆菌属;通过对菌株生长条件的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通气量越大菌株的生长情况越好,最佳培养时间为48 h。  相似文献   
80.
【研究目的】筛选新型的植物源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使用平板打孔法对30种中草药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筛选,并且使用液体培养法和离体叶片法对其防效进行验证。【结果】五倍子、丁香、地榆的乙醇提取物对黄瓜细菌角斑病菌具较强的抑制效果;通过液体培养法得到3种提取物的EC50分别为13.462、19.745、36.802 mg/L;离体叶片试验表明,五倍子提取物在活体上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防效可达60%;丁香和地榆提取物的保护作用并不明显;3种提取物均未表现出治疗作用。【结论】经过筛选,3种提取物对测试病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只有五倍子在离体叶片上表现出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