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14.
利用PCR技术扩增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1 050 bp的外膜蛋白H基因(omph)片段,克隆到pMD18-T上,再亚克隆到真核载体pcDNA3.1(+)上,构建重组质粒pOMPH,将该重组质粒体外转染SP2/0细胞,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OMPH,通过RT-PCR由转染了重组质粒的SP2/0细胞中扩增出了目的条带,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OMPH转染的SP2/0细胞泳道出现38ku的特异条带,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在转染了pOMPH的SP2/0细胞中出现绿色荧光,说明omph基因在SP2/0细胞中成功表达了活性蛋白,从而为进一步研制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为调查黄海蟹类资源情况,并识别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各阶段形态,利用2018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黄海海州湾及邻近水域的鱼类浮游生物大面综合调查获得的海洋蟹类幼体样品,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和形态学方法对梭子蟹科溞状幼体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春夏季调查水域共出现3种梭子蟹科幼体: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线粒体COⅠ基因测序可准确识别3个物种。对3种梭子蟹溞状幼体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背棘与额棘形态、尾叉外缘小刺的有无可作为区分上述3种梭子蟹溞状幼体的主要形态学指标。根据3个物种幼体形态特征建立了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分类检索表,基于检索表对幼体进行分类鉴定,并选择8月上旬航次形态学鉴定的80个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24个日本蟳溞状幼体、70个双斑蟳溞状幼体样品进行分子测序验证。结果表明,上述3种蟹类溞状幼体的形态学鉴定准确率分别达到93.75%、100%和97.14%,误判皆发生于溞状幼体Ⅰ期梭子蟹科3个物种之间。研究初步建立了黄海中部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形态鉴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