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2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0篇
  15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2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参照木材流体渗透性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首次测量了单叶省藤和黄藤的节间和节部纵向气体渗透性。结果表明:单叶省藤的节间渗透性优于黄藤的节间渗透性,单叶省藤节部渗透性也好于黄藤节部渗透性。总体上单叶省藤和黄藤的节间渗透性分别稍高于节部渗透性,但部分藤节部的渗透性大于藤节间。单叶省藤和黄藤节间和节部的渗透性从基部至梢部都呈不规则变化状态,渗透性都明显高于木材和毛竹。单个藤种株与株之间的渗透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2.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性、肌肉品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制备了5组饲料:基础饲料(G1)、基础饲料中添加2.5%(G2)或5%(G3)发酵饲料、基础饲料中菜粕用5%(G4)或10%(G5)的发酵饲料等蛋白替代。300尾鲤鱼随机分5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5尾,每组饲喂1种饲料。每日将鱼饱食投喂3次,投喂10周。养殖结束后采集血液、肝脏、肠道、肌肉样品测定免疫机能、消化酶活性和肌肉品质指标。[结果]G3、G4、G5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1组(P0.05),但与G2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蛋白质效率以及氮/能量保留率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发酵饲料对肌肉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和能量水平、系水力、蒸煮损失、含肉率、肌肉质构以及肉色(a~*、b~*与L~*值)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G1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G3、G4和G5组(P0.05),而其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G3与G5组(P0.05)。G1组血浆皮质醇与补体C3含量显著低于G4组(P0.05),但其髓质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G4组(P0.05)。此外,各组间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发酵饲料不仅可以提高鲤鱼幼鱼的饲料利用率,还可以提高其消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并且不会对肌肉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3.
试验旨在检测水貂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T138A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水貂毛色表型的相关性。提取5种被毛色型430只水貂血液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技术,对TYR基因T138A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统计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通过卡方(χ2)独立性检验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水貂毛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T138A位点存在2个等位基因T和A,形成TT、TA和AA 3种基因型,AA基因型在吉林白水貂群体中为优势基因型(0.9069),而TT基因型为金州黑水貂、珍珠水貂、咖啡水貂和银蓝水貂群体的优势基因型,其中在金州黑水貂群体中基因型频率最高(1.0000)。关联分析表明,TYR基因T138A位点的多态性与毛色性状呈极显著相关(P<0.0001)。表明TYR基因T138A位点可能是影响水貂毛色的主控位点或与调控白色被毛表型主控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4.
对鸭瘟病毒(DPV)UL51基因在感染宿主细胞内的定位和转录时相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特性和功能提供有用的试验数据和材料。构建pET32a-UL51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至E.coliBL21(DE3)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后,用Ni2+-NTA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纯化该表达产物。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兔子,制备兔抗UL51多克隆抗血清,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法检测该基因在DPV感染的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内的定位和转录情况。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最早可在感染后8h的胞浆中检测到特异性荧光点,24~36h有大量绿色荧光团块聚集于近核区域,之后随着细胞病变的增强,胞浆中的绿色荧光开始减弱,且在感染晚期的胞核中也出现了少量弥散的绿色荧光。RT-PCR结果显示,DPVU L51基因从感染后4h开始转录,其后转录量不断增大,从6~48h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之后又降低。DPVU L51蛋白主要定位于感染的宿主细胞的胞浆中特别是近核区域,与其在α-疱疹病毒中的同源物的定位结果一致;并且与其他几种α-疱疹病毒的转录情况对比后,可认为该基因是一个晚期(γ类)基因。  相似文献   
45.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总结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了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植被问题和渔业问题,并提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46.
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的脑心肌炎(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EMCV)嵌合病毒是研究该病毒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的有力工具。因此,本研究基于前期构建的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性克隆,在EMCV基因组2A蛋白序列之后插入EGFP基因片段,并将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获得携带EGFP的嵌合病毒。通过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及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测定(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CID50)等方法对拯救病毒的基因组复制、蛋白表达及病毒粒子的感染性进行测定,结果证实嵌合病毒能够在BHK-21细胞上成功表达EGFP并产生完整的病毒粒子。然而,相较于野生型亲本拯救病毒,嵌合病毒在BHK-21细胞上的复制能力降低,并且在连续传代后逐渐失去绿色荧光信号,表明嵌合病毒中EGFP...  相似文献   
47.
底泥污染是造成茅洲河流域水质黑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底泥勘查取样检测,采用底泥沉积物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底泥营养盐污染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营养盐、有机质污染均达到了重度污染等级.采用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和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达到了极强生态风险等级.根据...  相似文献   
48.
费菜总黄酮碱法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费菜中总黄酮的碱法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该文以总黄酮得率为试验指标,考察了料液比、溶液pH值、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碱法提取最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溶液pH值9,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6?h,在该条件下,总黄酮的得率为5.37%。所得的费菜总黄酮对DPPH、羟基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13、0.109和0.996?mg/mL,表明费菜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该试验结果为费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以"桂热82号"杧为材料,采前30 d对杧果果实分别进行1%壳聚糖浸涂、自修复多层液膜浸涂及对照(清水)处理,探讨这两种保鲜方式对杧果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自修复多层液膜处理可以抑制杧果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延缓杧果硬度,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更好地维持杧果果实品质,此外,自修复多层液膜处理还抑制了果实丙二醛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上升,降低了膜脂系统的伤害,提高了杧果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了果实抗氧化能力。与1%壳聚糖浸涂处理相比,自修复多层液膜处理对杧果的果实品质和采后保鲜效应更好。  相似文献   
50.
为明确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2021年连续5年分别从苏南、苏北及苏中小麦种植区采集病穗,分离培养获得赤霉病菌菌株共计4 055株,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频率。结果表明:2017年-2021年江苏省田间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8.44%、56.30%、44.68%、48.28%、46.39%,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同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呈现地区差异性,苏北地区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最高,其次是苏中地区,抗性频率最低的是苏南地区。2021年首次在田间采集到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菌株,其抗性频率分别为0.45%、0.89%和0.09%,在以上的抗性菌株中同时具有多菌灵抗性的双重抗性菌株。表明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产生了抗药性,虽抗性频率较低,仍需尽快制定田间抗性治理方案,延缓田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