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篇 |
农学 | 3篇 |
基础科学 | 9篇 |
6篇 | |
综合类 | 47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7篇 |
园艺 | 15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用目标因子分析技术并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建立了一种对混用除草剂的各组分不经分离进行同时测定的方法。参照均匀设计表配制9组不同浓度组合的混合物标准液,在200~230 nm波段(间隔3 nm)测10个波长点,再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测定未知样品的吸光度,将数据输入MATLAB目标因子分析程序,即可求得各组分含量。该方法对3种除草剂的回收率分别为氰草津99.30%~101.60%,异丙甲草胺97.97%~101.36%,莠去津97.30%~101.50%。3种除草剂回收率的标准偏差分别为氰草津1.06%、异丙甲草胺1.49%、莠去津1.88%,相对标准偏差 分别为氰草津1.05%、异丙甲草胺1.48%、莠去津1.89%。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因子分析方法对此类混用除草剂的同时测定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82.
为探索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转型,利用2012—2021年各省份与农产品加工业上市企业组成的面板数据,对数字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转型方面的综合影响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转型作用显著,数字组件、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网络技术赋能效应依次减小,中部、东部、西部地区赋能效应依次减小。2)数字技术通过促进消费升级和降低企业金融杠杆水平赋能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转型。3)制度质量和宏观经济增长率在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最后,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技术、优化宏观经济环境、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扶持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3.
并联机器人因具有刚度大、结构稳定、承载能力大和运动负荷小等优点,在农业和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大部分并联机器人因支链呈空间对称分布,难以进入狭长空间工作。因此,针对狭长的工作环境,提出了一种新型三自由度并联结构,该机构整体沿一条直线导轨方向布置,减少了垂直于导轨方向的宽度,使之易于放入狭窄的空间内,同时能拥有较大工作空间,并实现3个自由度上的平动运动。通过G-K公式计算机构自由度;验证了该并联机器人设计的合理性;对平台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并根据遗传算法分析其奇异性;通过解析法对机构工作空间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为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进入狭长空间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构型。 相似文献
84.
以50个豇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低温胁迫下(14℃)下能够发芽的43个品种低温胁迫与常温对照的相对发芽率(RGR)、相对发芽指数(RGI)、相对发芽活力指数(RVI)、相对胚根长(RRL)、相对胚根鲜质量(RRM)、相对总鲜质量(RTM)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对14℃条件下发芽的43个品种进行萌芽期耐冷性分析。结果表明,统计的相对发芽率(RGR)、相对发芽指数(RGI)、相对发芽活力指数(RVI)、相对胚根长(RRL)、相对胚根鲜质量(RRM)、相对总鲜质量(RTM)6个指标仅相对发芽率(RGR)与相对胚根长(RRL)的相关性不显著,其他各指标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分析法得到耐冷性综合评价D值,利用聚类分析法对D值进行分类,将参试的43个豇豆的耐冷性分为4类:Ⅰ类(耐冷型)、Ⅱ类(中度耐冷型)、Ⅲ类(耐冷较差型)、Ⅳ类(冷敏感型);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适宜评价不同豇豆品种萌芽期耐冷性的最优回归方程:D=-0.357+1.032 X2+0.404 X3+0.555 X6。研究筛选到耐冷型豇豆品种7个,冷敏感的品种9个。 相似文献
85.
86.
基于推荐用量分析我国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登记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目前中国农药信息网上公布登记的吡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噻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氯噻啉、哌虫啶、环氧虫啶等10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信息进行了查询,分别从登记剂型、作物、防治靶标等方面对这10种杀虫剂的登记推荐有效成分用量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挑选用量范围最大的3种有效成分,5种作物,5种靶标进行组合,并对可能的18种组合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在防治草坪-蛴螬和甘蔗-蔗螟上,吡虫啉的有效成分用量要明显高于噻虫嗪和噻虫胺两种药剂,最高分别为2 100.00和1 500.00 g/hm~2;2)在防治韭菜-韭蛆上,噻虫嗪的有效成分用量要明显高于吡虫啉和噻虫胺,最高为1 732.50 g/hm~2;3)在防治小麦-蚜虫方面,吡虫啉的推荐有效成分用量范围最大(相差120倍),且偏高数值点最多;4)在防治水稻-飞虱上,同样是吡虫啉的偏高数值点最多。为减少农药施用,建议在病虫防治时推荐应用有效成分用量较低的农药类型(包括推荐有效成分用量更低的农药剂型和生物活性更高的农药有效成分)。未来农药登记用量将在农药最低有效剂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药剂在不同作物的特定防治靶标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推荐用量,为我国农药的合理减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