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生物质炭添加对华南双季稻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中国农田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巨大挑战。为研究生物质炭农田施用的生态效应,探讨华南双季稻田碳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GHGI)对生物质炭添加的响应,开展了基于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的连续两年野外观测。田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当地农民习惯(CK,化肥,无稻草还田),3个不同用量生物质炭添加处理,即BC1(5 t/hm2)、BC2(10 t/hm2)和BC3(20 t/hm2),和2个稻草还田处理(直接还田和稻草+腐熟剂还田)。结果表明,相比当地农民习惯和稻草还田处理生物质炭添加有效抑制了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平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当量49.87%),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强作物的碳氮养分吸收能力,稳定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3.54%),降低了稻田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52.13%)。4个生长季平均而言,相比CK、RS和RI,生物质炭3个处理分别降低稻田100a尺度上温室气体排放当量27.53%,58.65%和63.43%(P0.05),分别增产3.21%,5.11%和2.29%(P0.05),进而分别降低100a尺度上GHGI 30.57%,61.00%和64.82%(P0.05),综合而言,BC3具有较好的减排增产潜力。相关矩阵和主成分分析可视化表达了在生物炭添加影响下,稻田碳排放强度与水稻生长参数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生物质炭添加影响着水稻产量、收获指数、土壤有机质、总碳和植株吸氮量等环境变量的分布。通过多元决策回归树分析,发现可通过水稻收获指数(0.5)定量判别其碳排放强度。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田间管理,适量生物质炭回田(20 t/hm2)利用是增强土壤固碳、稳定水稻产量、降低稻田碳排放强度和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可行途径。该研究可为中国秸秆资源科学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12.
粘土粮田在传统耕作方法下犁底层受压粘闭,引起稻季土壤还原性增强,麦季易生湿害和机械作业困难等弊端。埋设暗降设施能明显加强渗漏,克服上述弊端。因而历来被认为是吨粮田建设的必要内容。实行少,免耕后,犁底层淡化,透性改善,麦田土体孔隙上下贯通,改变了排水状况,加上麦季抗温播种方法的发展等,上述问题已大为缓解。因此对修建暗降的必要性和经济效益等需作重新评估。作者建议省去这笔投资。  相似文献   
113.
玉米中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远高于大米、白面,特别是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粗纤维量是大米、白面的4倍~8倍。黄玉米中富含维生素A,对人的视力有益;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不饱和脂肪酸,对软化血管有益。国际营养专家认为玉米中含有的谷胱甘肽组分,可与人体多种致癌物质结合后,可减弱其影响,达到防癌作用。玉米晶丝粉条系列产品是纯天然食品。它色泽金黄,口感滑爽细腻,筋道耐煮,风味别具一格,既保留了玉米的原有色泽、香味及营养成分,其口感优于大米粉条,适合城乡消费者的饮食习惯,与人们日常饮食营养互补。因此…  相似文献   
114.
<专刊>= <栏目>=研究简报 <图片>=N <表格>=N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S986.3;O657.3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 <基金项目>= <注释>=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备注1>= <备注2>= <备  相似文献   
115.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畜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扩大了畜禽养殖的规模以及畜禽养殖数量逐年增长.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意识到动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详细分析畜牧兽医工作中动物检疫现状和对策,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提出相关参考建议,希望...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评估当前西藏主要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梳理不同地区群体间遗传结构,明确西藏5个牦牛群体(阿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类乌齐牦牛和帕里牦牛)的保种情况和种群间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13个微卫星标记(SSR)对5个牦牛群体共计195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量、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群体间遗传距离等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 阿里牦牛群体等位基因数最多(6.43),类乌齐牦牛等位基因数最少(5.00);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5311(娘亚牦牛)~0.5995(类乌齐牦牛)。各群体内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为5(类乌齐牦牛)~9(阿里牦牛)个;群体内近交系数最高为0.172(阿里牦牛),且4个群体(阿里牦牛、娘亚牦牛、斯布牦牛和帕里牦牛)存在显著近交风险(P<0.05)。从遗传结构来看,所有群体间均为显著遗传分歧(P<0.05),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5个牦牛群体划分为3个簇,其中阿里牦牛较其他牦牛群体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背景。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且与种群栖息地分布不一致。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部分个体存在较近亲缘关系,表明不同群体间存在遗传物质交流。【结论】 5个西藏牦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种群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但多数群体存在群体事件风险。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西藏牦牛地方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可为今后的保种策略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7.
通过快速碳化试验,以再生骨料掺量、水灰比、水泥用量、原始混凝土强度和矿物掺合料为影响因素,对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随水灰比、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原始混凝土强度的增大和水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适量添加矿物掺和料能降低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提升其抗碳化性能。在已有的普通混凝土碳化模型研究基础上,结合本试验和中国其他学者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8.
为筛选出"低投入-低排放-高收益"的稻田水氮管理模式,该研究以汉江平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计4种氮肥管理方式:1)普通尿素;2)树脂包膜控释尿素;3)普通尿素减氮20%;4)控释尿素减氮20%,和2种水分管理方式:1)常规灌溉;2)薄浅湿晒节水灌溉。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排放量,应用生命周期法(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计算水稻生产碳足迹,基于成本收益核算分析单位水稻产量和单位净收益的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控释尿素能有效提高双季稻产量,节水灌溉和减氮20%能节约投入成本,对双季稻产量存在一定负效应,但差异不显著。相比普通尿素和常规灌溉,不同水氮优化处理可不同程度降低水稻生产的碳足迹和排放强度,并有助于提高收益。其中节水灌溉搭配控释尿素减氮的综合减排效果最好,早、晚稻总减排量分别为45.8%和42.5%(P<0.05),同时全年净利润最高,达14 340元/hm2。因此,节水灌溉、控释尿素同时减氮20%的组合技术可实现稻田节本减排增收。  相似文献   
119.
为了解耕地在造林和撂荒这2种恢复方式下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差异和分配特征,并为估算森林碳汇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2016年7-8月,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并结合室内测定对湖南会同恢复14 a的退耕还林地(即耕地造林)和农田撂荒地(即耕地撂荒)进行植被、凋落物以及土壤碳储量的调查。结果表明:①退耕还林地的生物量碳储量显著(P < 0.05)高于农田撂荒地。其中,退耕还林地的乔木层碳储量高于农田撂荒地,并且前者是后者的2.76倍,但灌木层和草本层正好相反。②耕地在2种恢复方式下土壤碳质量分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依次减小。农田撂荒地土壤碳储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也依次减小,但退耕还林地土壤碳储量的大小为20~40 cm > 0~10 cm > 40~60 cm > 10~20 cm > 60~80 cm。退耕还林地0~80 cm深土壤碳储量略高于农田撂荒地,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 > 0.05)。③退耕还林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要高于农田撂荒地。2种恢复方式下各组分碳储量大小均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研究显示,在试验时段内,耕地采用造林的方式其固碳能力要优于撂荒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0.
在小型发电机定子卷铁心销牵引卷绕加工中,通过对齿形钢带的弹塑性变形进行分析,推导出有实用价值的变形力矩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