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123篇
农学   93篇
基础科学   74篇
  69篇
综合类   533篇
农作物   82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508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992.
为了解牦牛主要消化道线虫对阿苯达唑的抗药性,采用粪便虫卵减少试验,将60头供试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1~3组为试验组,第4组为阳性对照组。按照分组对试验牛逐头称重、编号、记录,1~3组分别按5、10、15mg/kg体重剂量经口投服阿苯达唑片剂,第4组给予安慰剂。给药前1d,给药后7d和14d各组试验牛逐头直肠采粪,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实验室检查,统计消化道线虫1g粪便中的虫卵数(EPG)。根据投药后7d和14d EPG的变化情况,奥斯特线虫7d的虫卵减少率为86.5%,90.4%,100%,14d的虫卵减少率为89.2%,93.8%,97.0%;马歇尔线虫7d的虫卵减少率为73.1%,96.2%,94.5%,14d的虫卵减少率为84.9%,98.0%,100%;细颈线虫7d的虫卵减少率为83.2%,90.4%,93.8%,14d的虫卵减少率为81.5%,93.3%,95.1%。结论:根据世界兽医寄生虫学促进协会(WAAVP)推荐的虫卵减少百分率95%置信域来判定虫体是否产生了抗药性,得出奥斯特线虫、细颈线虫和马歇尔线虫对阿苯达唑均未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993.
加工番茄"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是加工番茄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中的防病健身栽培技术。采用这种栽培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早衰,特别是减少日灼(日烧)和果腐疫霉病发生,降低劳动强度、增加产量、提高果实商品率。根据各地区的生产条件及习惯,可以采用多种模式推广"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青海省同德牦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背景。【方法】本研究对32头同德公牦牛使用5个Y-SNPs标记(SRY4、USP9Y、UTY19、AMELY3和OFD1Y10)和1个Y-STR标记(INRA189)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型,使用BioEdit、Arlequin和Network等生物信息学软件综合分析同德牦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及父系起源。【结果】32头同德牦牛5个Y-SNPs标记即SRY4(969bp)、USP9Y(470bp)、UTY19(290bp)、AMELY3(971bp)和OFD1Y10(763bp)的PCR扩增产物测序长度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INRA189标记分型分析共检测到155bp、157bp和159bp 3个等位基因;在同德牦牛群体AMELY3标记中检测到一个新的Y-SNP位点(即g.719 C>T);基于5个Y-SNPs标记11个Y-SNPs位点和INRA189标记3个等位基因的联合分型,共确定了6种Y染色体单倍型(即Y1H1、Y1H2、Y1H3、Y1H4、Y1H5和Y2H6),Y染色体单倍型多样度(Hd)为0.714±0.060,表明同德牦牛具有丰富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同德牦牛由2个父系支系组成(即Y1和Y2),提示其拥有2个父系起源。【结论】同德牦牛拥有特殊的父系遗传信息,具有丰富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由2个父系支系组成,拥有2个父系起源。  相似文献   
995.
旨在通过构建PLC-γ1真核过表达载体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探索绵羊PLC-γ1基因对卵母细胞激活作用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Puc57-P2A-Flag-PLC-γ1菌株为模板设计引物并引入Hind Ⅲ、Age Ⅰ酶切位点,利用PCR扩增并纯化P2A-Flag-PLC-γ1基因,将其连入pcDNA3.1-EGFP载体,进行转化,通过菌液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提取质粒。随后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24 h,分为control组、空载组和PLC-γ1过表达组,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及Western blot (WB)检测转染后细胞中PLC-γ1的表达情况;Anti-Flag免疫磁珠纯化PLC-γ1蛋白;以10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健康状态良好,体重约50 kg,n=2)为对象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测定多克隆抗体效价,WB鉴定其特异性。通过显微注射重组质粒及离子霉素(Ion)结合6-DMAP孤雌激活卵母细胞,qPCR及WB检测PLC-γ1在卵裂后不同时期(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桑椹胚期)的绵羊早期胚胎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成功构建真核过表达载体;转染24 h后,与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相比,过表达组PLC-γ1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WB结果显示成功获得并纯化PLC-γ1蛋白,大小为149 ku;测得PLC-γ1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 800,并可与PLC-γ1蛋白发生免疫反应。将重组质粒注射到绵羊MⅡ期卵母细胞胞质中,qPCR及WB结果显示PLC-γ1在绵羊早期胚胎发育各时期均有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LC-γ1真核过表达载体并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重组质粒注入卵母细胞并实现表达,证明PLC-γ1在绵羊早期胚胎发育各时期均有表达,且具有作为新的卵母细胞激活因子的潜能。既为探索绵羊PLC-γ1基因对卵母细胞激活作用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提升绵羊的繁殖性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6.
采用PCR-SSCP技术对120只甘南欧拉羊GHR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分析了该基因与藏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欧拉羊GHR基因外显子10存在2个等位基因和3种基因型.在该基因座上,欧拉羊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3种基因型与甘南欧拉羊部分生长性状的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GHR基因外显子10不同基因型个体间3月龄体高差异显著(P<0.05或P<0.01),6月龄AA型个体体重显著高于AB型和BB型(P<0.05),12月龄AA型个体体高和体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B型和BB型(P<0.05或P<0.01).初步推断藏羊GHR基因第10外显子基因座的A为优势等位基因,提示该位点可作为欧拉羊标记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997.
2002年12月下旬至2003年1月上旬,哈密地区出现1958年以来最罕见的低温降雪天气,最低气温降到-28.9℃.-26℃以下的气温持续9天,-20℃以下气温持续25天.果树遭受历史上最严重的冻害,果农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经过调查,全地区现有果树冻害面积占果树总面积的47.1%.  相似文献   
998.
2005-2207年对青海省坎布拉森林公园天然油松(P.tabulaeformis)林有害生物--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进行了观察及危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虫1年1代,具有梢转干和干转梢习性,4月15日左右为越冬代成虫转梢危害始期,5月5日左右为越冬代成虫梢转干危害始期,7月中旬为当年羽化成虫干转梢危害始期, 9月初为羽化成虫梢转干危害盛期.  相似文献   
999.
建立了非茶叶类饮用植物菊花中11种农药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菊花样品经乙腈提取,凝胶渗透色谱(GPC)净化,收集16~38 min洗脱液,浓缩定容后采用UPLC-MS/MS在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扫描方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GPC净化后能够有效去除杂质的干扰,11种农药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74.5%~115.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10.0%,决定系数(R2)在0.9990~0.9998之间。该方法操作简单、净化效果好且灵敏度高,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究薄壳山核桃"小脚"现象的导管分子特性,采用组织离析法与显微照相技术,观察以‘Mahan’品种为砧木,‘Pawnee’品种为接穗的嫁接苗与非嫁接苗(‘Mahan’)导管分子类型及大小。结果表明,与非嫁接苗相比,嫁接苗砧木根段不同尾类型导管分子数目未见变化,两端壁水平导管分子数目多38.46%;砧木茎段两端无尾导管分子数目多50.00%,砧木茎段两端壁水平导管分子数目多92.31%;砧木根段平均倾斜角度比根小36.57%、砧木茎段平均倾斜角度比茎下部小30.56%;砧木根段平均长度比根短12.62%,平均宽度比根小4.18%,砧木茎段平均长度比茎下部短3.89%,平均宽度比茎下部宽11.68%。综上所述,嫁接薄壳山核桃"小脚"现象可能与砧木根段和砧木茎段木质部导管分子的形态与大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