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农学   26篇
  10篇
综合类   81篇
农作物   4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建立大顶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inn.)组培苗试管外微嫁接技术体系,解决目前 苦瓜组培苗长势较弱的问题。【方法】选取 5~7 cm 健壮的顶培 1 号苦瓜组培不定芽为接穗,以丝瓜(Luffa cylindrica)和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为砧木,研究不同嫁接方法(包括组培不定芽炼苗时间、嫁接口的 不同保湿方法、砧木种类以及苗龄、接穗接口浸蘸不同浓度 6-BA 和每天喷洒不同浓度蔗糖)对嫁接成活率、 接穗增长量、嫁接苗总株高的影响。【结果】大顶苦瓜组培苗最适宜的炼苗时间为 6~7 d;采用橡皮套管加嫁 接夹包裹嫁接口操作容易,保湿效果显著;带两片真叶的丝瓜银砧 1 号砧木嫁接成活率高;接穗接口浸蘸 6-BA 以浓度 0.5 mol/L 最适宜,每天喷洒蔗糖以浓度是 6% 最佳,获得最高嫁接成活率为 65.9%。【结论】首次建立 了大顶苦瓜组培苗试管外微嫁接技术体系,可改善在相同栽培条件下苦瓜组培苗长势比实生苗弱的特点,为提 高苦瓜组培苗的成活率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2.
斑茅cDNA中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和表达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抗病基因具有一些特定的保守结构域。本研究根据已知植物同源抗病基因(RGAs)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 从甘蔗近缘植物斑茅的cDNA中扩增出6条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它们在NCBI上登录号分别为EU685835、EU685836、EU685837、EU685838、EU685839 和 EU685840。序列分析表明, 这些RGAs均含有典型的NBS-LRR类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P-loop、Kinase-2a、Kinase-3a和疏水结构域(Hydrophobic domain, HD)。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对表明,6条RGAs序列同11条参试的抗病基因之间的同源性为8.3%~93%,而6条RGAs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同源为30.5%~45.6%。另外,本实验所克隆的6条斑茅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中, kinase-2 (LLVLDDVW/D)最后一个氨基酸皆为色氨酸,推测所克隆的NBS-LRR类抗病基因都属于non-TIR-NBS-LRR类。定量PCR分析表明, 6条斑茅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在根、茎和叶片中组成型表达,同时这些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表达会受外源信号分子水杨酸和过氧化氢的上调作用,可能在斑茅的抗病性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3.
以铁观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聚乙二醇(PEG)胁迫对茶树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EG胁迫下,茶树幼苗叶片的基础荧光(Fo)显著升高,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显著下降,说明PEG胁迫使茶树幼苗叶片PSⅡ反应中心受到伤害;PEG胁迫还降低了茶树的光化学反应速率(Prate),缩短了荧光上升时间(T1/2)、抑制了PSⅡ反应中心电子的传递(ETR降低),导致天线色素热耗散速率(Drate)和光合功能相对限制值[L(PFD)]升高,光化学猝灭(qP)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4.
甘蔗黑穗病是由黑粉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严重危害甘蔗的生产,对该病病原菌的研究有助于甘蔗抗黑穗病育种。由于rDNA序列兼具保守区域和进化水平不同所致可变区,因此,rDNA序列分析是研究真菌系统发育、分类鉴定和分子检测非常有效的手段。笔者采用单孢分离方法,从高抗品种NCo376的病株上分离单孢,培养菌丝体,提取基因组DNA,分析其rDNA序列,以期丰富该真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用真菌rDNA序列分析的通用引物ITS1和ITS4,通过ITS-PCR得到目的片段,克隆在pMD18-T载体上后进行测序,结果显示该片段的长度为692 bp,与Genebank中已报道的真菌序列进行Blast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所获得的序列与Sporisorium属真菌具有更高的亲缘关系,而与Ustilago属真菌的亲缘关系较远,这与一直沿用的甘蔗黑穗病菌的命名似乎并不吻合,有待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5.
水分胁迫下钙对甘蔗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选取甘蔗福农95-1702为材料,结合钙离子螯合剂EGTA预处理,对水分胁迫下Ca2+与甘蔗幼苗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逆境信号转导第二信使Ca2+在甘蔗抗旱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3mmol/L的EGTA预处理对正常生长条件下甘蔗幼苗的相对生长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但30%PEG处理下,1~3mmol/L的EGTA预处理降低了甘蔗幼苗的相对生长量,加剧了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在处理的24小时,处理1E+D(1mmol/LEGTA+30%PEG)及3E+D(3mmol/LEGTA+30%PEG)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处理D(30%PEG)降低了40.2%和54.3%。同时,EGTA预处理抑制了PEG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升高,加剧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降低:在处理的24小时,处理1E+D及3E+D中的SOD活性分别比处理D降低了26.5%和29.9%;而POD活性则比处理D分别降低了31.3%和23.2%;处理3E+D的CAT酶活性比处理D降低了27.2%。这些结果暗示Ca2+可能参与了水分胁迫下甘蔗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调节,Ca2+信号和活性氧(ROS)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存在交叉互作  相似文献   
116.
摘要:为探究广西小黄姜试管姜的诱导条件,采用不同浓度的蔗糖、多效唑和钾营养对广西小黄姜试管苗进行诱导研究,比较分析了诱导的试管姜块大小、直径和植株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广西小黄姜对蔗糖的耐受性较差,70 g/L浓度条件下出现了生长受抑制的现象,最佳的诱导浓度为50 g/L;在低糖浓度条件下添加多效唑并不能诱导广西小黄姜产生姜块,在多效唑添加浓度为6 mg/L时,试管苗的生长开始受到抑制;添加低浓度钾对广西小黄姜试管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不产生姜块;添加高浓度的钾可诱导小黄姜试管苗产生姜块,但是生长会受到抑制。优组试验表明,最佳的蔗糖浓度为50 g/L、多效唑浓度为2 mg/L、磷酸二氢钾浓度为60 mmol/L,该组合诱导的试管姜植株粗壮,叶色翠绿,根系生长良好,诱导出的姜块大,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7.
水分胁迫下菌根菌接种对蔗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水泥池以预接种育苗移栽的方法,研究菌根菌漏斗孢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紫色马勃(Calvatia Lilacina)对甘蔗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菌接种后降低了蔗叶水分胁迫下的活性氧(O-2)产生速率,提高了超氧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活性氧清除能力增强,减少了活性氧的积累及由此引发的膜脂过氧化,延缓了质膜透性的增加和膜结合酶Mg2+-ATP和Ca2+-ATP 酶活性的提高,甘蔗耐旱性得到一定程度增强。菌根菌接种处理以漏斗孢球囊霉、紫色马勃另加固氮菌(Azotobater sp.)联合三接种,抗旱效果明显优于单接种和双接种。  相似文献   
118.
不同地理来源的甘蔗梢腐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甘蔗梢腐病病原菌菌株的群体结构及种内的分化,以采自广西、云南、福建和海南等不同地区的30个甘蔗梢腐病菌株为材料,通过初步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30个甘蔗梢腐病菌株分属于2个不同的病原种。利用KCl O3培养基诱导筛选获得Nit突变体,其中1个菌株没有产生Nit突变体,剩下的29个菌株共产生266个Nit突变体。营养体亲和群的测定结果表明:9个菌株的VCG没有同一性,1个菌株组成1个VCG;不同地理来源的甘蔗梢腐病菌株间互不亲和,分属于不同的VCG;同一地理来源的甘蔗梢腐病菌株间亦不亲和;暗示引起甘蔗梢腐病的串珠镰刀菌属群体内存在丰富的VCG多样性,在不同的栽种地区群体结构变化很大,并且营养体亲和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及寄主品种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9.
进行了水分胁迫及复水过程中斑茅和甘蔗活性氧代谢和渗透调节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提高,斑茅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幅度低于拔地拉,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比活性较高,同工酶谱带较强(SODb1、SODb2和PODa1)且明显不同于拔地拉,而且其在严重胁迫后复水出现与拔地拉相同的新的诱导谱带PODb2o。过氧化氢酶(CAT)比活性分析结果还表明,拔地拉在水分胁迫下,比活性明显下降,而斑茅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0.
通过盆栽、田间种植及人工残体掩埋,利用BIOLOG EcoplateTM微平板(BIOLOG Inc., USA)结合微生物的平板培养及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分析研究了转ScMV-CP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盆栽和田间种植时,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的细菌总数增加,但差异不明显.转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放线菌总数没有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真菌总数.在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中的脲酶活性显著比非转基因甘蔗的高;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比对照的低,但差异不显著.转基因甘蔗对磷酸单脂酶的活性影响很小.转基因甘蔗残体掩埋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没有影响;BIOLOG Ecoplate接种96h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除了在田间种植时,转基因甘蔗根际细菌生理群分布的均匀度显著下降(p<0.01)外,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Mclntosh指数(DMc)等多样性指数均差异不明显.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均匀度有一定影响,但对其活性和多样性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