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7篇
林业   19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多种类型,并且呈现类型多、频率高、旱涝灾害占据主导地位且交替出现、农业病虫害影响较大等特点。本文认为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业投入不足、农民素质不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支持、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发展农业保险、重视科学技术、建立预警系统等多个方面提高农业风险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广州3个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特征及村落外扩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开始向外扩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特色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为了解村落外扩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的影响,本文以广州3个传统村落为例,调查村落居住区范围内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村落传统区与扩展区的植物景观特征差异。结果(1) 无论是传统区还是扩展区,庭院林的绿色贡献率均为最大。(2)从传统区到扩展区,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植物生活型结构趋于灌木化。(3)从传统区到扩展区,人们对植物功能的关注由生态和食用开始向观赏转变。(4)传统区优势植物是榕树、木棉等风水树种,龙眼、黄皮、菠萝蜜等食用果树,麻楝、构树、绿竹等生态树种。扩展区优势植物是风水树榕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等食用果树,紫薇、鸡蛋花等观赏树种,小叶榄仁、香樟、绿竹等生态树种。整体植物景观风貌由自然化、果树化向观赏化、城市化转变。(5)从传统区到扩展区,风水林和水岸林的绿量贡献率大幅减小。(6)乔木占比对传统区和扩展区的植物绿量都具有积极影响。传统区中,生态型和食用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扩展区中,生态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村落外扩过程中植物景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为外扩过程中的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群岛的特点,从整体性与异质性2个层面,解析了舟山群岛森林城市建设的本底条件特点,即空间格局的关联性、原生环境的脆弱性、原生资源的珍稀性、岛屿景观的丰富性,以及人文风情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基于群岛型森林城市与其他类型森林城市的建设条件的对比启示,以及国内外海岛城市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形成了"保护优先、保护与发展兼顾、保护与提升结合"的建设策略和对应于该建设策略的具体对策:一是针对群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森林城市建设中优先保护现有生态资产;二是立足群岛天然环境,森林城市建设中发展高端休闲康养产业;三是海岛渔村绿化美化建设与民宿旅游相结合,森林城市建设中重点建设海岛风情生态社区;四是加强岛屿绿道网络的互联互通,森林城市建设中注重群岛内绿道慢行串联;五是把握不同岛屿的生态景观风貌格调,森林城市建设中注重塑造主题鲜明的特色离岛;六是针对群岛土地资源稀缺的客观性,森林城市建设中创新生态建设的灵活机制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昶      王涵      王成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3):224-230
采用固定样点全年拍摄的方式,对通州运河森林公园典型景观样点进行全年图像采集作为分析样本。从景观结构特征与季相特征2个层面梳理出14个景观特征要素,利用SBE(scenerybeauty estimation)方法及基于美景度与眼动指标逐步回归构建的SVE(scenery visual estimation)方法进行景观质量评价,并分析景观特征要素对景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71.3%的SBE与67.8%的SVE样本为中高等级,全园总体景观质量良好,二者的评价均值都为0.137,但SBE(±0.501)比SVE(±0.224)具有更大的标准差,数据波动性更大,且SBE(R2=0.587)比SVE(R2=0.483)具有更高与景观特征要素逐步回归的线性模型拟合度,能够反映出更多的彩色、常绿、枯落等季相特征细节;2)乔灌草种植植物、常水面面积比例等结构特征要素,对景观质量具有显著影响,林水结合比单纯的林景景观质量高;3)常绿灌木、彩色乔木、落叶灌木、枯落草本、可见季相总面积比例等季相特征要素对景观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增加常绿灌木、彩色乔木在种植植物群落中的面积比例,减少落叶灌木、枯落草本在种植植物群落中的面积比例有利于提升景观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西安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建设的社会需求展开研究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教育内容与教育途径的偏好,从知识结构与知识类型这两个层面对教育内容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梳理,从公众主动获取以及在社区或企事业单位、户外游憩环境、科教场馆中接受生态文化教育的最佳方式4个层面对教育途径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梳理,结果表明:1)公众生态知识结构不平衡,缺少对本地生态状况的相关认知;2)对于水环境与大气环境关注较高,对于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较为关心;3)主动获取生态文化知识的途径总体趋向排序为户外、媒体、展馆、学校;4)在不同环境或空间场所中对被动接受生态文化的途径存在不同偏好。在此基础上,文中进一步总结了西安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西安生态文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河涌沿岸植被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选取广州市南沙区4条河涌作为研究对象,对河涌沿岸的农业景观、工业景观和村落景观3种类型河段的植物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河涌沿岸植物共计有70科126属144种,其中农业景观河段有45科51属58种,工业景观河段有25科33属40种,村落景观河段有64科119属130种。②河涌沿岸各景观类型河段植物区系分布均以广义热带成分为主,占比均达80%以上,符合所在区域气候特点。③植物功能需求差异和人为利用方式差异,导致不同景观类型河段的优势植物组成产生差异。农业景观河段,食用型果树表现出显著优势;工业景观河段,防护植物和城市绿化植物占有优势;村落景观河段,食用型果树和观赏型植物表现出显著优势。④3种景观类型河段植物多样性特征存在差异,植物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从高到低均为村落景观河段、农业景观河段、工业景观河段。⑤道路建设活动与农业景观河段乔木丰富度呈负相关。建筑物构造活动对各景观类型河段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对农业景观河段的影响体现在乔木的多样性上,对工业景观河段的影响体现在灌木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上,对村落景观河段的影响体现在乔木和灌木的丰富度、多样性上。  相似文献   
17.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河南省某猪场发病仔猪体内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能在 Marc-145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特征性的细胞病变 (CPE),在 Vero、PK-15细胞上不出现CPE.该病毒能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阳性血清特异性地中和,用 PCR反应能扩增出 720 bp的特异性片段.分离病毒回归 30日龄仔猪可出现高热和呼吸道症状.初步鉴定该分离株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相似文献   
18.
珠海市传统乡村生态景观及其乡愁文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愁生态景观是区别于城市景观、突显乡村特色、彰显乡愁文化的重要景观实体。文中研究了2004-2014年珠海2个传统乡村生态景观风貌特征及其乡愁文化的演变,结果表明:1)乡村水体空间占比呈缩减势态,其中接霞庄由30%下降至23%,排山村由5.1%下降至4.3%。与此同时,接霞庄出现了占比为11.7%的旅游设施用地,排山村出现了占比为2.7%的工厂用地,主要占用的是林地和水体空间。2)乡村植物种类逐渐丰富化,接霞庄由24种增至44种,排山村则由32种增至40种,新增植物功能更加注重经济性、观赏性和芳香性。3)乡村新增居住空间平均林木覆盖面积极低,接霞庄为0.12 m2,排山村仅为0.02 m2。4)乡村生态景观风貌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乡镇企业入侵严重、旅游开发定位模糊、注重林业经济价值、城市风吹入乡村、生活需求发生转变和缺少科学规划指导等6个方面。5)珠海传统乡村生态景观的特色表现为:村头宗祠,古树参天;村前水池,岸绿水清;村边小溪,浣衣车水;村后茂林修竹;村内绿树成荫,庭院花果飘香。最后,分析了导致珠海乡村生态空间减少、地域乡愁文化减弱的原因,并针对珠海乡村生态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及其林业载体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中从文化的属性角度明确了生态文化载体的含义,即它是生态文化的具象表征形态,承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这一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剖析生态文化载体作用的基础上,把生态文化载体划分为感知功能、活动功能、教育功能、产品功能4种功能类型,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感知、活动、教育、产品4大体系,并以林业及其相关领域的载体建设为主探讨了上述4大体系的具体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公众偏好探讨深圳自然游憩地建设定位对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公众对自然游憩地的建设需求,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公众对游憩地主体功能的需求趋向多元化;2)自然景观资源更能获得公众的偏爱,其中云雾、森林、花田等视觉环境和溪谷等听觉环境最具有公众吸引力;3)因职业、收入、年龄等不同公众对游憩时长有不同选择,但普遍对自然游憩地停留时长的意愿集中在短期时间上;4)老年与少年群体对游憩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立足这样的调研结论,文中从主体功能、主景亮点、游憩时长、游憩群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设定位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