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52.
为了筛选出防治蓝莓采后灰霉病菌的高效、低毒药剂,为生产中蓝莓灰霉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建立毒力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得到这6种杀菌剂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供试6种杀菌剂对蓝莓采后灰霉病菌的毒力由大至小依次为62%嘧菌环胺·咯菌腈WG、50%嘧菌环胺WG、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WG、400 g/L嘧霉胺SC、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嘧菌酯SC,它们的EC_(50)值分别为0.9056 mg/L、1.1760 mg/L、1.3123 mg/L、3.2539 mg/L、7.8960 mg/L和15.2423 mg/L。其中62%嘧菌环胺·咯菌腈WG、50%嘧菌环胺WG、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WG对蓝莓采后灰霉菌室内抑制作用较好,可以进一步在田间进行药效试验。250 g/L嘧菌酯SC的抑菌作用较差,不建议在蓝莓采后灰霉病的防治中使用。  相似文献   
53.
为明确灰葡萄孢菌与蓝莓果实互作的发生规律,为蓝莓结构抗病育种及采后灰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室温条件下将灰葡萄孢菌株接种于蓝莓果实表皮,每间隔0、8、16、24、32、40、48 h切取4 mm×4 mm大小表皮组织用于组织透明检视及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灰葡萄孢菌孢子接种于蓝莓果实8 h后,孢子开始萌发,蓝莓表皮细胞壁及气孔器结构完整;病菌接菌16 h,可见凸起的菌丝顶端侵入细胞壁;接种24 h灰葡萄孢菌孢子的侵染菌丝部分溶解,并与寄主表皮融合,侵染菌丝末端可见2个分支,并侵入蓝莓果皮细胞;接种32 h,灰葡萄孢菌菌丝末端可见绒毛状结构,并侵入蓝莓果皮细胞内部;接种40 h,灰葡萄孢菌侵染菌丝进一步向果皮细胞内扩展;接种48 h,灰葡萄孢菌菌丝已大量侵入蓝莓果实表皮.明确了在室温条件下病菌初侵染的时间以及主要侵入方式:即接种16 h,病菌即可侵入蓝莓果实表皮细胞,接菌40~48 h病菌即完成侵入并大量扩展、繁殖.病菌侵入方式主要以菌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为主,尚未发现病菌从气孔器侵入的证据.  相似文献   
54.
以8年生岳阳红/平邑甜茶苹果为试材,研究了每667 m2产量2 000、2 500、3 000 kg等3种负载量对树体结构、叶绿素、光照强度、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产量2 500 kg,枝量69 139个,长中短枝比例1∶2∶7,较合理;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鲜重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60%~80%占比在70%以上,强光区和弱光区比率较低,有利于花芽分化和优质果的形成;果面光洁度好,易着红色,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适宜,品质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55.
以新疆塔城地区农科所设施栽培的中油5号油桃为试材,分年度以0.067mg/L油菜素内酯(简称BR)加不同组合为变量,以纯有机肥栽培为对照,研究了叶面喷施0.067 mg/L BR、增施格鲁克高产素和有机肥对中油5号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0.067 mg/L BR可以明显提升中油5号产量和综合品质。喷施0.067 mg/L BR+3kg/株腐熟有机肥+10 g/株格鲁克高产素对中油5号果实综合品质和产量提升效果显著。对比发现,BR处理时间不合理、使用浓度和频次过高会造成油桃裂果和畸形果现象明显。在光照饱和度满足的情况下,0.067 mg/L BR处理不会明显降低中油5号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停止0.067 mg/L BR处理的中油5号平均单果质量、最大单果质量、亩产量、坐果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畸形果率上升。  相似文献   
56.
该试验以‘嘎拉’苹果为试材,开展几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67%唑醚·丙森锌SC 1 000倍和1 500倍液处理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效分别为89.46%和85.22%,对褐斑病的防效为96.50%和92.55%;25%吡唑醚菌酯SC 2 000倍+43%戊唑醇SC 4 000倍和25%吡唑醚菌酯SC 1 500倍+43%戊唑醇SC 3 000倍液处理对斑点落叶病的防效为81.07%和91.38%,对褐斑病的防效为84.97%和90.48%。均优于对照药剂百泰。试验说明67%唑醚·丙森锌SC,以及25%吡唑醚菌酯SC和富力库组合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7.
<正>塔城市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塔额盆地北缘,塔尔巴哈台山南坡,额敏河北岸,西部和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1]。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7℃,降水量280 mm,平均太阳总辐射量565.218 k J/cm2,年平均日照2800h,无霜期155d。塔额盆地逆温带内逆温层冬季明显,逆温层厚,持续时间长。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塔城分院从2019年开始执行科技援疆工作,引进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的优新品种‘国之鲜’杏及授粉品种‘国丰’杏,于4月初在塔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址西郊基地建园1400m2,株行距3 m×4 m,  相似文献   
58.
榛子抽条现象的发生是严重制约榛子产业发展的重要生理病害。北方地区冬春季气候干旱、少雨更加重了榛子抽条现象的发生。该试验研究对田间榛树喷施0.1%S-诱抗素配合液态膜,以提高植物体的抗干旱胁迫能力。液态膜对植物体内水分有物理阻断作用,能长效保持植物体的含水量,从而达到预防榛树抽条现象的发生。结果表明,喷施0.1%S-诱抗素300倍+液态膜10倍处理的防效最高,达到93.42%,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9.
<正>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西北部,是寒地果树的重要栽植区。经济林果总面积达1.2万hm2。其中苹果4 000 hm2,主要栽植‘新冠’‘新帅’‘梨檬’‘高酸海棠’等品种。2019年在塔城地区进行果业调查时发现,大多沿袭庭院小果园管理方式,没有明确的树形结构,幼树和成龄树树形紊乱,主次不分,果园郁闭,通风透光较差,大小年结果现象较严重,果品产量和质量均不高。由于经济效益较低,严重影响果农种植苹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