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为揭示农业生态安全领域研究的历史动态,为我国农业生态安全研究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以CiteSpace为工具,对农业生态安全研究在2008—2018年的知识发展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态安全研究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基础阶段(2008—2011年)、快速增长阶段(2012—2014年)、新的快速增长阶段(2015—2018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总体来说,农业生态安全研究以粮食安全为中心,向评价(Evaluation)、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生态危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等方面拓展;TILMAN D、GODFRAY H C J、FOLEY J A、ALTIERI M A、LOBELL D B、FOLKE C、PRETTY J为农业生态安全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在该领域具有较大的贡献;Sustainability、Food Security、Land Use Policy、PloS One等为农业生态安全领域主要的论文产出期刊;中国科学院在农业生态安全研究领域中占据有绝对的中心性;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论文占农业生态安全研究领域检出论文总数的12.9%,居第1位。综上,我国的农业生态安全研究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入现代农业、数学模型等新技术、新理念,将农业生态安全研究更加细化和精尖化;对领军人物进行重点追踪,把握最新研究前沿,布局未来新兴热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以巩固和加强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4.
5.
张会芳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4):20-23
科研机构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承担主体,科技绩效管理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合理、可作操性强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是绩效评价的基础。文章探讨了科研绩效评价原则,将常用的评价方法,如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和文献计量法等的优点与不足、适用范围等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针对农业科研机构的特点,给出了科技评价方法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机构绩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灌溉方式对农田土壤性状和花生落果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2015年度麦茬花生生长季,设置移动式管灌、微喷带灌溉和不灌溉3种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农田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孔隙度、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组成、花生产量和花生落果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移动式管灌处理相比,微喷带灌溉处理的土壤体积质量、粒径小于0.25 mm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数量和花生落果率分别降低了7.6%、6.4%和66.8%,土壤孔隙度增加了8.4%,而2处理间花生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考虑花生产量,土壤物理性状和花生落果率的变化,微喷带灌溉是试验条件下能够降低花生收获难度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农村能源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短缺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能源现状,并提出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最后,根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给出了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芽孢杆菌对苹果树生长及腐烂病防治效果的影响,促进区域果树产业绿色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喷施清水,枯草芽孢杆菌及地衣芽孢杆菌,之后测定果树侧枝挂叶数、叶片SPAD、腐烂病发病率、病情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施加芽孢杆菌显著影响苹果树各个时期的侧枝挂叶数和叶片SPAD(P<0.05),在喷施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剂和喷施地衣芽孢杆菌生物菌剂处理下,5月苹果树侧枝挂叶数同比增加28.57%和25.00%,8月叶片SPAD较CK增幅分别为11.72%和10.62%。同时,喷施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剂和喷施地衣芽孢杆菌生物菌剂均可达到较好的腐烂病防治效果,防控率分别为87.20%和82.40%。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滨州市通过芽孢杆菌防治苹果树腐烂病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会芳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24,44(2):27-28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对食品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推动了水果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苹果的需求快速上涨,让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但是苹果在生长过程中容易被病虫害侵扰,进而直接影响到苹果的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采用传统的措施对苹果病虫害进行防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还无法保证防治的水平与效率。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人们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苹果病虫害智能化系统,对苹果病虫害进行精准预防,帮助更多的果农实现苹果种植的品质与产量要求。基于此,该文概述苹果树病虫害智能化系统设计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和利用河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以新审定通过的118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基于14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118份小麦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稳定时间、拉伸阻力、拉伸面积等性状在118份小麦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96.81%、59.79%、58.65%。14个性状的H′介于0.40~1.65,平均为0.98。其中产量的H′最大,湿面筋含量的H′最小。14个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产量与穗数、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平方欧氏距离15.0处,118份小麦被聚成六大类。不同类群小麦品种数量差异较大,类群Ⅰ中有90个品种,占比76.3%,表明遗传距离较小,未来育种应注意突破。在主成分评价综合得分方面,表现出以下规律:强筋>中强筋>中筋。基于14个性状的小麦聚类结果与主成分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与互补性,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品种。基于聚类分析、主成分评价,类群Ⅳ综合得分较高,囊括了全部3个强筋品种以及除郑麦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