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林业   5篇
农学   10篇
  9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4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0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主要流行小种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和开展预见性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单基因系,在苗期和成株期分别接种我国当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V26,同时结合甘肃天水田间的抗病鉴定,最终明确了这3个流行小种在单基因系上的毒性谱。结果发现这三个小种的毒性谱都很宽并且相互交叉,结合起来使得国际上目前创制的单基因系材料只有Yr5和Yr15在所有鉴定中都呈现高抗反应,YrExp2和YrTr1在成株期具有使用价值,这些抗病基因应在今后的抗条锈病育种中加大应用。  相似文献   
142.
为有效预测预报小麦条锈病,采用跨平台动态网页语言JAVA和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以近30年积累资料构建的模型为基础,结合专家经验,建立了陇东、陇南和关中地区小麦条锈病远程预警系统(http://wrs.nwsuaf.edu.cn)。本系统由条锈病预测、信息管理、用户登录和后台管理4个模块组成,可以实现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的长、中、短期预测,以及病害造成的损失预测和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预测。利用平凉、天水和宝鸡2000-2013年间的相关资料对该系统进行了检验,其长、中、短期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5.7%、92.6%和92.6%,可实现小麦条锈病准确远程预测和数据管理。  相似文献   
143.
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培育的春小麦高代选系C271对小麦条锈病保持抗性近40年。为明确C271的抗条锈病遗传组分,利用感病品种晋麦79与C271杂交构建含有229个F2:3家系的遗传群体,并于2019年在陕西杨凌和四川江油进行成株期病害调查。运用集群分离分析(BSA)结合高密度660K芯片策略在3B染色体短臂上快速挖掘出大量的与抗病关联的SNP,利用等位基因特异的定量PCR标记(AQP)进行验证并作图,成功检测到一个效应值较大的QTL,可解释表型变异为22.7%~30.8%,暂命名为YrC271,位于标记AX-109001377和AX-111087256之间,约1.9cM,对应的物理距离1.9Mb。利用已公布的小麦基因组信息对该区间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国春基因组相比,不同材料间存在小片段的插入以及倒位现象,但总体共线性良好。同时利用1484份小麦660K分型数据对该区间进行单倍型分析,总体可分为5种区间单倍型,其中C271所在的单倍型组的抗性优于其他组。虽然C271不含有Yr30和Yr58连锁标记的阳性片段,但从相对遗传位置、条锈病抗性表现以及育种系谱看,...  相似文献   
144.
利用生物电镜技术对落叶松-杨栅锈菌(M.larici-populina)与不同杨树无性系互作过程中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非亲和性组合中,病菌侵染结构的受抑情况不同,主要表现为菌体内出现颗粒总而言之 物质和多聚核糖体。细胞紊乱程度增加,原生质解体;乳突,胼胝质的形成;吸器畸形及外包被物和管状复合物体的出现,寄主细胞对病原菌入侵的反应因品种而异,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或沿寄主细胞壁延伸时,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保持正常状态,抗病组合中,与菌丝接触部位的寄主细胞壁明显增厚,并产生乳突,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出现黑色沉积物;寄主细胞分泌电子致密度不同的物质包围吸器,同时细胞器与吸器相伴随,并向吸器周围聚集;叶绿体畸形,淀粉粒肿胀,最后消失;质膜内陷发生质壁分离,液泡膜上沉积大量的深色颗粒状物;细胞膜破裂,染色加深;细胞质紊乱,细胞器解体,细胞颗粒化或空泡化而坏死,中抗品种的细胞解体后,与受侵细胞相邻的寄主细胞仍很正常。高抗与近免疫品种的受侵细胞解体,坏死后,相邻拭 细胞也发生解体或坏死,而寄主细胞的坏死通常晚于吸器。  相似文献   
145.
大豆疫霉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分别获得了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和辣椒疫霉(P.capsici)的ITS序列,通过获得序列设计了大豆疫霉的特异性引物PS1和PS2,并建立了分子检测方法。该方法对大豆疫霉(P.sojae)菌丝体和土壤中卵孢子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10-5ng/μL和每克土壤0.05个卵孢子。  相似文献   
146.
电镜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细胞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但聚集于寄主表皮细胞下的夏孢子产孢细胞均含两个细胞核。在夏孢子形成过程中,产孢细胞一端先经突起而形成孢子芽,随后孢子芽经延伸和产生隔膜,分别先后形成夏孢子原体,柄细胞和夏孢子。随幼龄夏孢子进一步发育,细胞原生质电子致密度增加,大量脂肪粒累积,孢子体表伸出大量的刺突。在夏孢子之间,还可观察到具形状各异内含体的伴胞细胞。  相似文献   
147.
电镜观察发现,向日葵锈菌性孢子器呈瓶状,内含大量单核的性孢子梗。性孢子产生主要为整体芽生环痕式,具瓶体式特点。每一性孢子梗可产生多个呈串生的性孢子,几乎都在性孢子梗上的同一位点产生。每形成一个性孢子后,都在性孢子梗上留下一环痕。锈孢子器呈筒状至喇叭状,其内排列着大量双核的长形锈孢子梗,可由上向下连续产生多个锈孢子.锈孢子梗通过产生隔膜先形成锈孢子原体,再分隔而形成锈孢子和分隔细胞。随进一步发育,分隔细胞与锈孢子脱离,锈孢子表面出现大量的瘤状结构。  相似文献   
148.
本文对小麦叶内锈菌菌丝细胞核的荧光染色方法进行了研究。受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经0.25%纤维素酶和0.12%Driselase混合液培养2~3h,锈菌菌落从组织中游离出。菌落经荧光染料DAPI(5μg/mL)和Calcoflour white(0.001%)分别染色1~3min后,菌丝的细胞核、壁、隔膜在荧光显微镜下易于观察辩认。  相似文献   
149.
小麦条锈菌异核作用产生的一新菌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麦条锈菌黄色和白色夏孢子菌系混合繁殖的群体中,筛选出一新的白化菌系。新菌系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明显不同于两原始菌系,其夏孢子芽管的多核率较原始菌系高,这些结果表明该新菌系是经异核作用产生的。本研究还发现,新苗系的多核率随继代转接而下降,但其毒性不变。  相似文献   
150.
荧光假单孢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从小麦根部分离到的荧光假单孢杆菌株hw-5,以不同的浓度采用种子包衣、菌悬液浸种和土壤浇灌3种方法处理种子,研究该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3种方法处理过的小麦种子,在苗期均对小麦全蚀病表现出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