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林业   5篇
农学   10篇
  9篇
综合类   141篇
农作物   4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为了明确陕西省小麦条锈菌越夏范围,通过多年调查和试验研究,结合近年来各地小麦播种面积变化情况,对陕西省条锈菌越夏范围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在陕西省能够顺利完成越夏。越夏区主要分布于陇县、太白、凤县等高海拔地区;不稳定越夏区主要分布于镇安、旬阳阳山等海拔1 400m以上小麦种植区;留坝、宁强、山阳、周至和宁陕等海拔1 400m以上区域几乎没有小麦种植,已丧失了越夏区作用,成为小麦条锈菌非越夏区。  相似文献   
122.
2011年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2011年对采自西藏地区的13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鉴定并进行了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小种类型丰富;共监测到26个小种(类型),分别是CYR17、CYR18、CYR19、CYR20、CYR26、Lov10-2、Lov10-3、Lov10-14、Lov10-15、Lov13-4、CYR31、CYR32、HY-6、HY-13、CYR33、Su11-1、Su11-2、Su11-3、Su11-4、Su11-5、Su11-6、Su11-8、Su11-10、Su11-25、Su11-35、Su11-45。其中,CYR32频率最高,达到31.54%;其次为CYR33,频率为28.46%;跟随其后的Su11-1和Su11-4频率均为6.15%。这4个小种为西藏地区优势小种,是当前西藏地区抗条锈病育种的主要考虑对象。其他小种(类型)频率均低于5%。毒力频率分析表明,Yr1、Yr3、Yr6、Yr9、YrA等抗性基因在西藏地区已经失效。  相似文献   
123.
陇南不同区域内两个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的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陇南越夏区内小麦品种铭贤169和小偃22上条锈菌的毒性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利用19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陇南4个越夏区内两个小麦品种上采集分离的236个单孢菌系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陇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复杂,不同区域间毒性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在236个菌系中,198个被鉴定为13个已知小种(致病型),其中CYR32和CYR33为优势小种,频率分别高达30.51%和29.24%;其他11个小种(致病型)主要是水源11类群和Hybirde 46类群,频率较低,不足5%。另外38个菌系是能稳定侵染贵农22的新菌系,可归为两类,分别具有CYR32和CYR33致病特点,频率分别为7.20%和8.90%。所以当前抗病育种应以CYR32和CYR33为主,兼顾水源11、Hybirde 46、V26等其他致病类群。在铭贤169上,条锈菌群体毒性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20和0.33,在小偃22上分别为0.17和0.28,说明铭贤169上的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样性高于小偃22,这种差异可能是寄主的定向选择作用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4.
为了解航天诱变小麦后代衍生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特点,进而从中筛选出高抗且多抗的抗源材料,分别设置了CYR32和CYR33的混合条锈病鉴定圃、关中混合菌系的白粉病鉴定圃、强致病性混合小种CH1的赤霉病鉴定圃。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4份衍生系中,在条锈病方面,感病选系27个,成株期抗病选系30个,全生育期抗病选系17个;在白粉病方面,高感选系13个,中感选系38个,中抗选系19个,高抗选系4个;在赤霉病方面,高感选系33个,中感选系33个,中抗选系8个。三种病害抗性综合鉴定发现,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选系有23个,其中包括高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但高感赤霉病的选系3个,中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但中感赤霉病的选系10个,兼抗条锈病和赤霉病的选系5个;筛选出1个对三种病害都表现中抗特征的选系SPW57-35。这些高抗和多抗突变体衍生系可作为小麦新型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25.
为寻找一种既能提取到高质量高产量小麦RNA、又能提取到高质量条锈菌RNA的方法,利用Trizol法、Licl法、SDS法和Bizol法分别从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中提取了总RNA,并对Trizol法和Bizol法提取的RNA进行了长距离PCR(LD-PCR)扩增.结果表明,Trizol法、Licl法、SDS法和Bizol法提取的RNA产量(μg/100 mg鲜重叶片)分别为4.72、1.15、1.56、10.43 μg/100 mg,Trizol法和Bizol法提取的RNA产量明显高于Licl法和SDS法.Trizol法提取的RNA合成的cDNA片段大小主要集中在0.25~2.0 kb范围内,而Bizol法提取的RNA合成的cDNA片段大小主要集中在0.5~5.0 kb范围内,Bizol法提取的RNA反转录合成的cDNA质量好于Trizol法.Bizol法同样能提取到高质量的条锈菌RNA,而且提取RNA的成本较低.综合各种因素,Bizol法是条锈菌诱导下的小麦叶片总RNA提取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6.
绵阳系统小麦品种主要包括绵阳11、绵阳15、绵阳19、绵阳81—5、绵阳87—23等一系列品种,该系统品种是四川省绵阳地区农科所以70—5858CF 为母本,以繁6CF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1977年通过审定,1979年开始示范推广。由于该系统品种丰产抗病,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迄今已推广到陕西、甘肃、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湖南等七个省,栽培面积已超过4000万亩。绵阳系统品种的推广种植对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汉水流域和西南地区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和危害起了重要作用。绵阳系统小麦品种的种植面  相似文献   
127.
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感染桃缩叶病的碧桃叶片的厚度,细胞的层数和细胞的直径都大于健康叶片;感病叶片的栅栏组织随症状发展而消失;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明显减少,并且有的细胞内则无叶绿体,表现症状的叶肉均有菌丝的分布。以上结果表明桃缩叶病引起的畸形主要是由于叶肉细胞不规律增殖造成,叶绿体的减少消失是病叶失绿的直接原因,这些病变都与菌丝的扩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8.
小麦条锈菌被重寄生现象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的小麦条锈菌夏袍子堆呈桔黄色,但是在温室繁殖小麦条锈菌夏饱子的过程中,春秋两季常可观察到部分发病叶片上夏泡子堆变为深灰色的异常现象,最初仅部分夏抱子堆呈浅灰色.随后灰色夏饱子堆数目逐渐增多,颜色不断加深,最终所有夏抱子堆均成深灰色,并且变色的夏泡子堆一般不再形成新的夏抱子。小麦条锈菌夏抱子堆的变色现象可能与被其它真菌重寄生有关。为此,笔者通过扫描电镜技术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29.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迹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水稻育秧和种植形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也影响着水稻苗期恶苗病的发生发展。以药剂浸种和不同育秧方式为变量,分析其对水稻苗期恶苗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浸种能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自然状态下大田旱育秧最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生,其次是育秧工厂硬盘育秧,传统水育秧最不利于苗期恶苗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0.
【目的】了解小麦受条锈菌诱导后的基因表达情况,从分子水平揭示寄主与病原菌非亲和互作机理。【方法】以小麦品种水源11和条锈菌CY23号小种组成的非亲和组合为材料,利用SMART技术构建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cDNA文库。随机挑取克隆测序,对其中获得的507条高质量表达序列标签(EST)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得到原始文库的滴度为1.2×106 pfu•ml-1,扩增文库滴度2×109 pfu•ml-1,重组率97%,插入片段大小为0.4~3 kb。对获得的237个非重复序列进行BLAST分析,已知功能基因大部分与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修饰及 加工、转运、信号转导、防卫反应等相关。【结论】该cDNA文库质量较高,信息丰富,获得的已知功能基因中能量和代谢相关约占40%,抗病与防御相关约占17.1%,这些信息有利于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小麦与条锈菌互作机制,为进一步克隆小麦与条锈菌互作中的相关重要基因及功能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