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6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林业   187篇
农学   233篇
基础科学   153篇
  153篇
综合类   1063篇
农作物   128篇
水产渔业   107篇
畜牧兽医   546篇
园艺   180篇
植物保护   141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高志慧  邹燕 《淡水渔业》2005,(Z1):109-111
研究了黄鳝对配合饲料、蚯蚓、鲢肉糜及鲢肉糜拌配合饲料共四种不同饵料的利用及经济效益的比较.试验分二批次共60 d,结果为:增重率在四种饵料中有明显的差异,配合饲料组与鲢肉糜拌配合饲料组之间差异不大(P<0.05,19%);但这两组与鲢肉糜组及蚯蚓组分别比较都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极显著高于鲢肉糜组的水平P>0.01;118%,83%.显著高于蚯蚓组水平P>0.05;44%,42%).饵料系数二批次的平均数,配合饲料组的是1.46;蚯蚓组的是5.36;鲢肉糜拌配合饲料组的是5.32;鲢鱼糜组的是9.43.饵料利用最好的是配合饲料组.生产kg鱼饵料成本核算鲢肉糜拌配合饲料组最低(15.43 元/kg),比配合饲料组(18.98 元/kg)少19%,比蚯蚓组(18.04元/kg)少14%;比鲢鱼糜组(16.97元/kg)少9%.四种饵料中,配合饲料组虽说是生长最快,增重率最高的饵料,但是成本核算最高,养殖者赢利空间不大,效益不显著.因此鲢肉糜拌配合饲料在本试验中是生长较快而又成本较低的饵料,为优选饵料.  相似文献   
972.
不同动物饵料对YY超雄黄颡鱼性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近10年YY超雄黄颡鱼的生产和养殖记录,发现仅近几年投喂过水蚯蚓的YY超雄黄颡鱼性腺出现问题。实验设定4组不同饵料(丰年虫、浮游动物、红虫和水蚯蚓)连续投喂YY黄颡鱼鱼苗20 d(11~30日龄),选择60日龄统计各组YY超雄黄颡鱼的存活率、体长和体质量。水蚯蚓组YY超雄黄颡鱼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丰年虫组YY超雄黄颡鱼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解剖观察60日龄和1年龄YY黄颡鱼的性腺结构并统计1年龄YY超雄鱼的受精率,结果显示,水蚯蚓组YY超雄黄颡鱼的性腺有75%为兼性性腺(精巢和卵巢均存在),25%为无精小叶的精巢,且1年龄的YY黄颡鱼受精率仅为36.70%±4.05%,并显著低于其他3组,而其他3组性腺发育和受精率均正常。为研究水蚯蚓引起YY黄颡鱼雌性化具体原因,实验测量4种不同动物饵料的雌二醇含量,发现雌二醇含量均较低,推测YY超雄黄颡鱼雌性化的原因可能是水蚯蚓富集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导致。研究表明,在YY超雄黄颡鱼大规格苗种培育过程中,早期应投喂浮游动物或红虫,不宜投喂水蚯蚓。  相似文献   
973.
虾病的发生与流行,近两年在东沟县已十分猖撅,全县十多万亩对虾养殖池,发病面积达85%以上,发病引起减产面积70%左右,因患病绝产的面积达2~3千余亩,对虾疾病已严重地危害了虾民的经济利益,影响了对虾的产量,规格,限制并束缚对虾养殖的再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东沟县对虾病害危害最大的是黄鳃病。为了尽快地筛选出造成对虾黄鳃病的病原菌,根据病原菌做出有计划、有目标的定向防治试验,初步试验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974.
口蹄疫的传染性极强,传播广泛,给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危害,目前疫苗接种仍是主要且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口蹄疫疫苗研制探索经历了从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到新型疫苗的过程,现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75.
全雄莫桑比克罗非鱼生长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应用人工控制鱼类性别三系配套技术可以获得全雄莫桑比克罗非鱼。实验证明,这种人工获得的雄性鱼与天然莫桑比克罗非鱼的基因生理型和形态构造是一致的。因此,预测它们在生长等方面的经济性能也具有一致性。本实验初步报道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的材料均为莫桑比克罗非鱼,但产生的途径不同。人工获得的雄鱼由雄性纯合系与原系配套((?)×(?)而来。简称实验雄鱼;天然雌、雄鱼指原系间配种((?)×  相似文献   
976.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对秘鲁红鱼粉、豆粕、葵花粕和玉米蛋白粉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以及膨化处理对其产生的影响。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待测蛋白质源组成,并添加0.1%的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外源指示剂,将其分别制作成正常颗粒料和膨化颗粒料。将平均体重为(8.98±0.01)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成1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按照不同处理分别投喂相应饲料,喂养2周后采用后肠挤压法收集粪便样品至第6周。结果表明:大菱鲆幼鱼对4种蛋白质源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22.33%~65.50%、48.97%~85.28%、47.70%~84.14%和44.50%~81.16%。其中,秘鲁红鱼粉的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3种植物蛋白质源(P0.05);3种植物蛋白质源中以豆粕中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最高,葵花粕次之,玉米蛋白粉最低;各待测蛋白质源中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与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基本一致。经膨化处理后,大菱鲆对4种蛋白质源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得到改善,尤其是3种植物蛋白质源,效果显著(P0.05),膨化处理后4种蛋白质源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24.26%~70.87%、57.20%~85.33%、68.27%~87.09%和49.23%~84.35%。由此得出,膨化处理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对秘鲁红鱼粉、豆粕、葵花粕和玉米蛋白粉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977.
农业的起源是人类为了自我生存而对作物种质资源利用的过程。种质资源是作物新品种培育及育种研究最重要的物质资源。农业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一不得益于关键性种质材料的发掘与利用。粮食持续增产主要生产措施固然重要,而优良品种却是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8.
我国果蔬物流保鲜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十二五"中后期我国果蔬物流保鲜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战略思考,提出进一步落实国家已制订的相关发展规划,配套相应政策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果蔬物流保鲜产业体系;提高果蔬生产的区域化、集约化与组织化程度;研发多种高新物流保鲜装备、材料与技术;增强果蔬物流企业的经济与技术基础,提高标准化、信息化、装备化和生物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建立果蔬物流保鲜全程控制技术体系,完善果蔬冷链流通技术体系等六大战略举措,以期实现我国果蔬物流保鲜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79.
为明确我国主栽黄瓜品种的种子中携带镰刀菌的种类及其危害,对来自我国黄瓜主产区21个黄瓜品种的种子进行种传镰刀菌检测,从种胚和种子外部分离得到镰刀菌分离物9个,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对黄瓜种子发芽和幼苗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9个分离物中,4个分离物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4个分离物为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1个分离物为再育镰刀菌(F.proli feratum).4个尖孢镰刀菌分离物对黄瓜种子发芽均有显著影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鲜重等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能导致黄瓜幼苗出现典型的枯萎症状,经柯赫氏法则检验证明其具有致病性.其他分离物对黄瓜种子发芽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没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980.
为检测黄瓜种传镰刀菌产生的粗毒素中镰刀菌酸含量及其对种子和幼苗的致害作用,采用乙酸乙酯和乙醚萃取法提取其中的镰刀菌酸并利用HPLC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粗毒素处理黄瓜种子及幼苗根部测定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和幼苗的致枯萎作用.结果表明:供试7株种传镰刀菌SC-CQ-P、HLJ-XC-S、LN-ZN203-S、GD-HY-S、HN-XH-S、LN-ZN6-S和HDTS-R粗毒素中都检测到镰刀菌酸,质量浓度分别为3574.71、866.43、291.10、123.32、856.13、358.27和327.71 μg/mL.种传镰刀菌粗毒素对黄瓜种子发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粗毒素浸渍黄瓜幼苗根部导致幼苗枯萎,并且其对幼苗的致枯萎作用随着镰刀菌酸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