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87篇
林业   272篇
农学   192篇
基础科学   166篇
  126篇
综合类   1315篇
农作物   142篇
水产渔业   224篇
畜牧兽医   695篇
园艺   203篇
植物保护   17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31个杂交杨无性系对青杨叶锈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对从北美新引种的31个杂交杨无性系对青杨叶锈病的抗性进行调查和评价的结果表明:所引进无性系对杨树叶锈病的抗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从高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均有,但没有免疫的无性系。HE-2,XMH-10,XMH-9,HE-1,XMH-1,XMH-11,XMH-12,XMH-2,MH-8,XMH-7这10个无性系表现出高度抗病性,MH-9,DMH-3,MH-10,MH-4,MH-1,MH-6,MH-7,MH-2这8个无性系表现为高度感病。DN、NE杂交的大多数无性系有较高的抗病性,而TD、TN杂交的绝大多数无性系为感病或高度感病。同一杂交组合的不同无性系间,其抗性存在很大差异,有高抗,也有高感。  相似文献   
122.
用水稻微卫星引物进行竹子分子系统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竹子和水稻在进化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本文利用水稻的微卫星引物对竹子的分子系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与传统的分类结果不同 ,研究发现巴山木竹属是与青篱竹属相关属分化较大的 1个竹种 ,同时也证实了巴山木竹属作为 1个单独的属是成立的。研究也明确了茶秆竹的分类学位置。本研究从 1个不同的层面对青篱竹属相关属及属下一些竹种的关系提供了 1个新的研究结果 ,为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广义青篱竹属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 1个借鉴。同时本研究对开展竹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 1个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3.
基于岳阳市通量观测塔2006年全年观测数据,应用FSAM模型,分析不同大气稳定度下该观测点通量信息的源区分布。结果表明:主风方向上(0°~90°),通量源区(P=0.9)迎风向(X向)上的分布范围在稳定大气条件下为110~3500m,而在非稳定大气条件下为90~1800m;3个非主风方向上(90°~180°,180°~270°和270°~360°)通量源区(P=0.9)迎风向(X向)上的分布范围在稳定大气条件下以180°~270°最大,为110~4500m,而在非稳定大气条件下3者相当,为90~1800m;主风方向上,相同大气条件下,生长季的通量源区略大于非生长季的通量源区,且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通量源区在不稳定大气条件下都比稳定大气条件下小;通量观测结果能代表仪器所在地的下垫面特征。  相似文献   
124.
小桐子繁育系统与传粉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定位观测小桐子花朵的功能形态特征、开花动态、传粉方式,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等方法分别测定小桐子的繁育系统.结果显示:(1)小桐子是单性花,雌雄同株同序.雄花单花期2 d,雌花单花期5~8 d,雌花直径略大于雄花.(2)雄花开花后9 h内花粉活力较高,24 h后花粉活力明显降低,48 h后花粉基本散失活力;雌花柱头可授性在开花后4 d内最强,5~8 d可授性开始降低,第9天基本失去可授性.(3)传粉方式以虫媒传粉为主,为虫媒植物.(4)繁育系统检测结果为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活动才能完成授粉过程.  相似文献   
125.
为给干旱、半干旱地区野生花卉的引种驯化提供理论依据,对燕山地区6种野生耐旱花卉营养器官的结构进行了观察与测定,对其中的叶片角质层厚度、叶片气孔密度、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第1层栅栏组织细胞密集度、侧脉间距离、根皮层厚度与根半径之比、初生木质部导管数目、后生木质部导管平均直径等8个主要耐旱结构指标作了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并采用隶属函数对种间耐旱性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6种野生耐旱花卉叶片耐旱性强弱依序为南蛇藤>栓翅卫矛>叶底珠>孩儿拳头>木半夏>蚂蚱腿子;初生根耐旱性强弱依序为叶底珠>孩儿拳头>栓翅卫矛>南蛇藤>蚂蚱腿子>木半夏,与其实际耐旱能力的排序(叶底珠>栓翅卫矛>木半夏>孩儿拳头>南蛇藤>蚂蚱腿子)相比,出现了顺序上的交错现象;所选耐旱指标在对花卉耐旱的作用上,以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和第1层栅栏组织细胞密集的贡献最大,初生根的贡献较小,这预示了6种野生耐旱花卉解剖结构与耐旱途径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6.
药用牡丹规范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因其花大色艳、芳香浓郁而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同时,牡丹根皮又可入药,具有清热凉血、散瘀通经的功能,用于热血发病、吐血、跌打损伤等。观赏牡丹以河南洛阳、山东菏泽最富盛名,药用牡丹以安徽铜陵的"凤  相似文献   
127.
[目的]从DNA分子水平揭示我国南海的四种重要经济海水鱼类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malabaric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鲑点石斑鱼(E.fario)、蜂巢石斑鱼(E.merra)的遗传群体变异水平与种间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从GenBank中搜索到的21对微卫星引物,对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鲑点石斑鱼及蜂巢石斑鱼的等位基因数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信息含量PIC、观察遗传杂合度Ho、期望遗传杂合度He等遗传参数进行检测,并采用UPGMA类聚分析法探讨这四种石斑鱼的种间关系。[结果]点带石斑鱼群体的A、Ne、PIC、Ho和He等遗传参数的平均值分别为4.38±1.60、3.69±0.86、0.69±0.08、0.67±0.08、0.72±0.06,斜带石斑鱼群体的为3.88±1.13、3.55±1.04、0.66±0.10、0.68±0.21、0.70±0.08,鲑点石斑鱼群体的为6.00±1.07、4.68±0.65、0.78±0.03、0.73±0.25、0.79±0.03,蜂巢石斑鱼群体的为5.50±1.07、4.58±0.80、0.76±0.05、0.75±0.18、0.78±0.04。[结论]综合比较上述数值可知,四个石斑鱼群体的遗传变异程度依次为鲑点石斑鱼群体>蜂巢石斑鱼群体>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群体;与其他海水鱼类的遗传变异水平比较,四种石斑鱼的群体遗传变异水平都较高,说明我国这些石斑鱼种类的遗传种质资源尚好。另外,遗传距离与类聚分析表明,点带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遗传距离最近,而斜带石斑鱼与蜂巢石斑鱼的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28.
采集了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西直门北大街2个不同PM2.5污染区的6种植物叶片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叶片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比较6种常见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特征,并对PAHs的成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吸收PAHs的能力有差异。在2个采样点,圆柏、油松针叶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均高于阔叶树种;阔叶树种中碧桃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最高,其次是毛白扬。此外,随着污染的加重,树种能够增强其吸收PAHs的能力以适应环境污染。6种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均表现为污染较重的西直门高于污染较轻的森林公园。对6种树种叶片的PAHs成分分析表明,叶片中PAHs的主要成分为3环化合物,其次是2环、4环和5~6环化合物,叶片对不同环数化合物的吸收含量也表现为西直门高于森林公园。西直门样品中3环化合物的组分略多于森林公园样品,且组分的含量也高于森林公园样品。6种树种叶片对PAHs吸收含量的主成分分析指出,树种吸收PAHs能力大小依次为圆柏碧桃油松毛白杨榆树紫叶李。   相似文献   
129.
不同生育时期浇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不同生育时期浇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预防豫南地区小麦湿害、渍害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瑞星1号为材料,采取人工连续浇水创造过湿条件,研究在冬前、越冬期、返青期、孕穗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至成熟期浇水对小麦生长发育、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浇水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冬前、返青期浇水,小麦叶龄、分蘖及次生根的数目减少;冬前、返青期、孕穗期、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浇水,单位面积干物质量较对照分别降低11.2%、7.3%、14.7%、22.0%和13.4%;各处理的群体总茎数在起身期达到高峰,随后总茎数下降,孕穗至成熟期群体总茎数基本稳定。冬前浇水,小麦最高群体总茎数较对照低12.2%,差异显著。返青期浇水,小麦最高群体总茎数较对照高14.7%,差异显著。越冬期、孕穗期、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浇水,小麦群体最高总茎数较对照差异不显著,返青期浇水成穗率最低。冬前、返青期、孕穗期、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浇水,产量分别比对照低8.1%、3.3%、10.9%、8.6%和9.0%,差异显著。越冬期浇水,产量和未浇水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0.
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莱氏野村菌菌悬液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的致病死亡率。【结果】从校正死亡率来看,对同一龄期斜纹夜蛾幼虫接种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接种浓度间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龄期间的校正死亡率在10~7 m L–1接种密度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10~3~10~6和10~8 m L–1接种密度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从致死中密度来看,不同龄期的致死中密度LC50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5)。且龄期敏感性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弱;对2~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63±0.25)×10~4、(4.79±0.18)×10~5、(8.04±0.21)×10~5、(2.20±0.25)×10~6 m L–1。从致死中时来看,接种密度为2.18×10~8 m L–1时,对2~5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72、6.24、6.09、6.88 d。【结论】莱氏野村菌Nr0815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具有一定的致病效果,且对2龄幼虫的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